《收获》接纳郭敬明,两者都有收获
(2010-05-28 20:56:45)
标签:
《收获》《人民文学》郭敬明田园杂谈 |
分类: 实事杂谈 |
主流文学期刊《收获》日前在官方博客宣布,在即将上市的《收获》杂志长篇小说专号(2010春夏卷)上,将全文刊发郭敬明最新长篇小说《临界·爵迹》。消息一出,立即有读者表示不满,认为这个曾发表过余华、贾平凹、宗璞等名家力作的杂志有失轻率。《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解释说:“文学有其弹性和包容度,它的边界也在不断变化中。郭敬明的作品有其独特的价值,它有一种时尚的气息与独特的经验,这对于杂志来说是一种必要的色彩。”( 2010年05月27日 京华时报 )
作为“80后”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的郭敬明,人虽小但成就很大。他的文学作品深得青年人喜爱。那本让郭敬明一炮走红的《幻城》,曾经在2003年11月的全国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第三;而他自己也在新浪网与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联合举办的“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活动中,被提名为“人气最旺的作家”之一,与大家王蒙、海岩排在一起,让不少文学前辈望尘莫及。
如此知名的新生作家的作品被收入《收获》,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可是,为啥还有人说三道四?我猜想,一是论资排辈在作怪。你一个毛头小子,咋能与众多大师平起平坐?二是创新之作品,总要遇到阻力。
事实胜于雄辩。去年郭敬明的作品登上《人民文学》大获成功,该期《人民文学》多卖了不少本,这不能不让人深思,老牌文学期刊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是老守田园,坚守传统,还是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我看还是应该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否则只能原地踏步,缺少生机。
有人说,《收获》接纳郭敬明,杂志获得了销量,作家实现了镀金,因此,《收获》与郭敬明的这次“交易”是双赢行为。其实这里的“交易”并非贬义,也可以说是一种对接。纯文学的道路越走越窄,艰难度日,恐怕与老守田园不无关系。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失去了生活和群众,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希望。即使在夹缝中生存下来,也难免老气横秋,惨淡经营。时代发展,观念更新,新的群体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文学作品也要及时跟进,尤其是老牌文学期刊更要打破“代沟”,继承传统,不忘创新,尤其要注重吸收和培养新生力量,就如《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解释说的那样:“文学有其弹性和包容度,它的边界也在不断变化中。郭敬明的作品有其独特的价值,它有一种时尚的气息与独特的经验,这对于杂志来说是一种必要的色彩。”
当然,《收获》之类的老牌文学期刊“德高望重”,技高一筹,要坚守自己的风格,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就不能心急浮躁,随波逐流。但是,坚守阵地不是老守田园,更不是停滞不前,而是要勇于创新,标新立异,紧跟时代,贴近群众,否则一味的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只能是远离大众,失去生存的土壤。
《收获》刊登郭敬明作品,有人非议和反对,认为《收获》草率行事,我看未必,不仅没有失去,而且还有更大的收获。一是《收获》放下了高贵的架子,吸收了新鲜的血液,让自己焕发了新的活力;二是纯文学老牌期刊得到启发,积累经验,还会闯出一片新天地;三是郭敬明之类的新时代作家也在老牌文学沃土得到深厚锻炼。
《收获》接纳郭敬明,两者都有收获,既能给《收获》之类的老牌文学期刊带来新的收获,又能让郭敬明在老牌文学的沃土中汲取营养,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