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破冰”之举大胆前行

标签:
北大自主招生实名优秀学生校长北京杂谈校长实名推荐 |
分类: 实事杂谈 |
受到关注的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名单,16日开始在北大招生网上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名单上共有39所中学,北大表示,此次没有获得校长实名推荐机会的中学仍可通过自主招生制度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
北大2010年将在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江苏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以下简称“实名推荐制”),招收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取得“实名推荐制”资格的中学可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学生通过北大相关部门审核后,不需参加笔试即可直接进入北大面试阶段。拟招收人数原则上控制在北大本科招生计划人数的3%以内。(新华网 2009年11月16日)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其实是一次“破冰”之举,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对于教育改革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可以夸张的说,没准可以杀出一条“血路”,但是,好事为啥从说纷纭,褒贬不一?
央视新闻中记者调查说得很明白,“公平”是焦点,“破冰”是关键。
我看有以下原因:
一是担心腐败。既然上北大可以由校长“一句定终身”,那权力可就大了。学生的命运掌握在校长手里,而且是人人仰慕的北大。校长大人身价倍增,大家担心的是校长能否“胡来”,由此引发的便是金钱交易、权钱交易。这个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二是担心产生新的不公平。被北大首批选中的39所中学当然是欢呼雀跃,脸上有光,而且学生也多了上北大的机会,也是一种幸运。然而,几家欢乐几家愁。连锁反应是,其他学校和家长自然会崇拜被选中的名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千方百计找人托关系,不惜重金上名校也就不可避免了,势必加剧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导致新的拥堵。
但是,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在选拔过程中,没有办法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学校,但就北京的情况来说,获得推荐资格的4所中学是公认的好中学。由于试点学校数量有限,没入选也不代表中学办得不好。今年很多优秀中学没有获得参与的机会,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在北大自主招生中的选拔录取,中学仍可继续通过自主招生制度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北大的解释不无道理,总得有重点吧,不能把全国的中学都作为“备选之列”吧(有点抬杠之嫌)。
三是很多学生因此而失去了机会。未被选中学校的学生失去了“大好机会”,尤其是一些综合素质很好的学生,因为不在“备选”之列,也就没有机会上北大。可塑之才,被遗忘在角落里。
四是伤了一些中学的自尊心。尤其是一些名校没被选中,本身就伤了自尊,降低了形象,当然要怨气冲天,怨声载道,以此来反对“校长实名推荐”,心情可以理解。没被选中,发点牢骚,在所难免,但不能因为人们褒贬不一,就犹豫不决,停止不前,还是应该大胆迈步,循序渐渐,不断完善,冲破阻力,一路向前,为教育改革镗出一条新路。
担心不无道理,也是一种正常的、本能的反应。新事物出台,不可能没有阻力。国人习惯了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同时还总在抱怨这不行——要改,那不行——要变,一旦改革了、变化了,便又挑三拣四,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比如大家都在呼唤教育改革,“一考定终身”不合理,要开展素质教育,要全面发展。这次北大改了,实行“校长推荐”,有人又前怕狼后怕虎,质疑其合理性,怀疑其前途。我看大可不必。
北大招办已经明确表示,推荐制的精髓不在于让某个学校多几个学生考上北大或某个学生降多少分录取,是希望通过这项政策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促使中学重视素质教育,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
关于担心腐败,不是没有道理。群众的愿望是好的,提醒也是对的,这是具体运行中逐步完善才能解决的。在“校长实名推荐”还没有实行之际,还是应该多想想咋样才能堵住腐败的漏洞,不是仅仅怀疑。
国人习惯于“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混日子都相安无事,一旦有人冒尖,变难受,便牢骚满腹,难道大家都在原地踏步才是好事?回答是否定的。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能否扬帆远航,“焦点”是公平,“破冰”是关键。处理好焦点问题,破冰之旅定是一帆风顺。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11/18/xinsrc_292110618094903101391.jpg
北大自主招生:“实名推荐制”中学名单开始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