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灾捐款结束,名单贴在办公楼前。大家纷纷前来观看。
“参考”
“他怎么能就捐这点?”有人手指点着某副科长的名字,耻笑着说,“他拿着正科级的奖金,怎们捐副科级的数额。”这位副科长捐款300元。按规定,这位科长应该捐款500元。
“不是一再强调自愿吗?”有人小声反驳,环顾四周,生怕被领导听到,更怕惹来大家非议。
“虽然是自愿,但也要表达爱心啊。”有人火气十足。
“捐款多少,都是一份心意,不能强制。”有人怨言。
“我们也没有强制啊,强调自愿捐款。”
“那还按级别规定参考数额干什么?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地震如此惨重,我们都应该捐款,但不应该强制。”
曝光
“人家没捐款的怎么还把名字写上啊?”有人提出异议,“这不是成心让人丢脸吗?”
几位没有捐款者,名字也赫然出现在公示栏,惹人眼目的事,几位名字后面是“空格”。
“既然是自愿,就不要公布没有捐款者的姓名。”
“这事明摆着,再让人家丢脸。”有人愤愤不平,“你不是部捐款吗,我用大榜公示你,让你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
夸奖
“看看人家,捐了1200元。”有人指着名单李某科长的名字,啧啧称赞。
“要量力而行,不能以金钱多少衡量爱心。”有人进一步解释。
“捐多捐少,都是一份心意。”有人入情入理。”如果有条件,尽量多捐点,毕竟很惨重,只要捐款之后不影响本身的生活。”
“这次当官的以身作则,有的超出规定1000元。”有人夸奖。
“那倒是,精神可嘉。”话锋一转,有人说,“你咋不说他们每年挣多少钱呢,依我看,捐5000也不多。”
画外音
画外音:一位网友说:“强制捐款就是“强奸”民意。
现在每年都有很多的捐赠活动,有时要求捐一个月的工资,有时要求捐100、200元钱,有时要求捐棉被、棉衣等。每次下达捐赠“任务”时,都冠以“自愿”二字,实则强行捐赠。”
观点
抗震救灾,捐款献爱心,正在悄悄变味,大家都在瞩目捐款数额,都在谩骂苛求,都在仇富,都在恨官,热情有余,理性不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