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四日清明节即将到来,这是被纳入法定假日以来的第一个清明节,意义非凡。纳入法定假日,国家注重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关于清明,很多人一直以为就是上坟烧纸,祭奠亡灵的日子,很少有扩展的认识,更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这就有悖于国家将清明定为法定假日的初衷了。
在很多人看来,清明节就是扫墓的节日。民俗专家则称,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它的节日精神是“将生死并置”。(3月28日《新华网》)
有人撰文提出以下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每逢清明,回乡祭祖成了传统。
山东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说,清明节的人文精神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因此,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民俗专家此说,主要是提醒人们要懂得清明节的意义,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弘扬珍爱生命、呵护大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缔结海内外亲情,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如果把清明节理解为单纯的扫墓,割断了政治、文化、经济内涵,确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严重失误。希望我们每个人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大力宣传清明节的多重意义,让更多的人通过清明节了解民俗、承传美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