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4岁的胡庆新老人说什么也没有想到,当他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到原籍兴安盟迁户口时,竟被告知,他和老伴的户口被村里弄丢10多年了,老两口竟然当了十多年的“黑人”,这还不算,原来的口粮地也被村里收回不予分配。气愤之余,胡庆新老人找到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苦恼,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尽快解决长达十年之久的户口问题、耕地问题,留给他们一条活路。
胡庆新和老伴原来是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俄体镇(原俄体乡)双胜村一社农民,一辈子靠种地为生。1988年,老两口投奔亲属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得耳布尔林业局打工,因为当时户口管理很严,“农转非”很不好办,所以,老人的户口一直没有迁移。
随着户籍改革的不断深入,得耳布尔镇也开始给在本地长期居住的外来人办理户口手续,胡庆新老人便以电话和信件等方式向老家联络,准备将户口迁到得耳布尔镇,几经周折,均未得到准确答复。2003年12月,胡庆新和老伴不顾年老体弱,踏上了回乡的列车,行程2000多公里,回到了家乡——科右前旗俄体乡双胜村一社,准备亲自办理户口,让他想不到的是,村委会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胡庆新老两口的户口早已经无影无踪。
时任双胜村书记的周明田和会计朱天志热情接待了胡庆新老人,两位同志承认老两口确实是本大队农民,但是没有户口档案,他们也没有办法。2003年12月25日,村委会给胡庆新老人出了个证明,让他到俄体镇派出所详细查一下,胡庆新老人来到派出所,民警在微机户籍档案里认真翻查,没有查到老人的户口档案。
令老人痛心的是,自打1988年到林区打工之后,在短短两年之后,村里便无故将老两口的耕地给收回。因为路途遥远,老人一直书信联络,虽经多次争取,至今未见效果。
胡庆新老人和老伴已经古稀之年,体弱多病,没有一点经济来源,仅有的一点耕地都被剥夺,而且户口还不翼而飞,着实让人可怜。没有户口,自然就没有身份证。户口、身份证、耕地、经济来源,一个都没有,老人痛心地说,“就是死了,都没有地方注销户口,没有户口,我和老伴就是‘黑人’!”
无可奈何之际,老人请求记者帮忙写一篇稿子,通过媒体呼吁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令我吃惊的是,老人很懂得信访程序,让我先给信访部门反映情况,实在不行就向媒体求助,直至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