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理解勇气,以为只是一种胆量,并没有上升到气魄的高度,而亲身经历关于勇气的理论与实践,我发现原来勇气并非我感性理解上的层面,其中包含更深更丰富的内涵。翻阅《现代汉语词典》,对勇气的解释是:敢做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比如鼓起勇气。
背景回放
2007年4月7日《林海日报.生活周刊》刊登了我写的《报考的勇气》,文中诉说了自己报考参加内蒙古森工集团首次公开选拔中层领导干部的心理活动。
“3月9日,《林海日报》和大兴安岭电视台分别推出了《内蒙古森工集团关于公开选聘中层干部的公告》,着实在林区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大家都在议论,更有人跃跃欲试,还有人犹抱琵琶半遮面。林区公开选拔中层干部在我的记忆里恐怕是第一次。犹如一股清风吹来,让人感到春风拂面,让人看到林区干部任用方面的春天美景,让人憧憬林区更加和谐透明,公开公正地选拔人才的美好未来。”
“在用人方面,大家平时都很多议论,什么“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等等,尤其是“怀才不遇者”总是埋怨没有机会真刀真枪比试比试,然而机会来了,公告发出了,有人又在议论什么,是否能够真正公开、公平、公正,能否暗箱操作,还有人议论什么即使笔试过关,面试也就拜拜了,等等。听大家议论,心里总是没底,因为自己也有心思报考,抱一线希望是小事,人生增加一次阅历可是大事。”
“不管结果如何,毕竟参与一次,敢于参与也是一种勇气。参与一次,又多了一次经历,又多了一点财富。”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很多人的热烈反响。朋友李瑛发来短信说,“看了你的文章很有同感,要珍惜这次机会,因为必需努力。”此文在贴到博客里后,引来《百姓故事》圈子里的网友的热情回应。“报名吧,现代社会归根结底用的还是人才。”
“可以失败但不可以不努力.祝你成功!”我沉浸在朋友的激励之中,感到无限温馨。
名落孙山
4月28日,470多名报考者在林城牙克石参加考试,经过150分钟紧张实战,结束了连日来大家热议的考试。走出考场,大家议论不断,都在交流答题情况。我和几个同去的伙伴当晚10点半便登上回家的列车,不敢等待5月1日张榜结果,更不敢奢望参加面试,因为心里没底。
“一塌糊涂。”在次日晚餐接风酒桌上,面对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与询问,我一直低调、自卑地表明自己考得不理想,一再向领导表决心,“明年还报考。”面对我的忐忑不安,大家既有鼓励又有勉励,“只要参与了,就是勇敢的表现。大不了从头再来。”
次日上午,独自在屋,眼神迷离,心里空荡荡的,那种滋味用什么语言都难以形容。窗外狂风大作,天空阴云密布,我的思绪就在这种氛围中毫无目标地游荡。犹如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名字《没有家园的灵魂》。
正在漫不经心地翻看着新华社摄影部邮来的《摄影世界》,突然电话铃声响起,我机械地拿起话筒,里面传来好朋友焕瑞的声音,多么熟悉的声音,犹如一股空气清新剂,我顿时感觉清凉了许多。4月28日,我们一起在牙克石参加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公开招考副处级领导干部考试,考试结束后,大家都感觉云里雾里,尤其是一些下苦功夫看书的,更是叫苦不迭。这些人做了很多题,看了很多书,找了很多资料,尤其是林业改革与发展以及林业政策法规方面的资料,结果,试卷上根本就没见到林业的影子。
自打报考之后,我没怎么看书,即使看了一些,也只是局限于一套《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复习指南(上下册)》,临到考试,1000多页的书,我只是有选择地看了300多页。一是看不下去,引不起兴趣,最多能看一个小时,接下来便困得睁不开眼睛。二是工作和个人的必要的应酬,总不能因为考试看书而把自己放到真空里吧。那会适得其反。就在考试出发前,我还喝得烂醉如泥。那天中午,单位来客人,我热情陪酒,进入兴奋状态。当晚,领导为我们几个报考者送行,我感动不已,主动干杯,结果当场醉倒,被朋友送回家。第二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勉强爬起来,晕头转向地爬上“中客”,在伊图里河转乘火车进城赶考。
4月30日下午一上班,意料之中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朋友在网上告知,在进入面试人员的名单里没有我的名字。听到这个消息,虽然在意料之中,虽说只要努力了,不必在意结果如何,只要过程精彩,但真正面对现实,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我极力掩饰着自己的情绪波动,喜怒义形于色的老婆一再安慰我,女儿一再劝我不要难过,我嘴上一再说没事,大不了明年再考,但心里苦涩难忍。面对女儿,我突然感到他们这些面临高考的学生更苦更累压力更大。
听到我“名落孙山”的消息后,网友流星雨安慰我说:“参与就已经赢了。”让我多少有些不是滋味。我知道这是人们鼓励失败者的一种权宜之计。但我还是感谢朋友的真诚安慰。
同行的梅兄也同我一样榜上无名,我们通过电话互相安慰,彼此鼓励。“五一”假期,我给他发条短信:“痛并快乐。”他在回复中显得很坚定:“痛苦不是我们的专利,反省总结过去,从容面对现实,相互搀扶,快乐在等待着我们。”远在他乡的张兄发来短信,“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
蓄势待发
世上没有“后悔药”,但在失败中总结教训,避免在今后再出现令人后悔之事,这也可以叫做“后悔药”。
晨光洒进卧室,懒洋洋的我穿上体恤衫,在床上眼神游离地浏览着床头柜上的书籍,猛然间,眼睛定格在一本《世上哪有后悔药》上,迅速抽出,仔细翻看。以前浏览过这本书,没什么特别,但那天翻看那本书觉得有股异样的吸引力。这本书是剖析各类贪官在东窗事发,锒铛入狱,面对法律的惩罚的反应。“悔不当初”,是贪官们在高墙深院里的一致感慨,但悔之晚矣。而我在一次难得的机遇面前却没有很好把握,悔之还不晚,亡羊补牢,总结经验以利再战,才是上策。
经验之一,高度重视,充分备考。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林区首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机遇难得,来势大好。我却没有高度重视起来,没有认真读书,没有扎实学习,结果自然名落孙山。有句话说得好,“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一定失败”。在备考期间,同事们提醒我要聚精会神看书,一心一意学习,我却不以为然,对看书漫不经心,忙时一眼不看,闲暇之时只看一会,不能全神贯注,多数时间是走马观花,偶尔圈点重点句段。
经验之二,博采众长,学深吃透。阅读考试指导用书,我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学习,没有吃透内涵,没有把握实质,没有掌握精髓,以至于考试答题时,面对判断与选择题感到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比如,对领导学根本没有看,以至于答题时没有说出专业要点和理论根据,只是主观阐述,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经验之三,时刻学习,日积月累。平时不学习,考试就发懵。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平时学习很重要,知识靠一点一滴积累,平时要注意多读书,常看报,做到与时俱进。“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解决实质问题。
摒弃虚荣
参与需要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虽然此次考试竞争失败,但自己收获依然巨大,通过备考,不但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理论水平,还增强了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深入地反省了自己,深刻地理解了虚荣的内涵,更加坚强了从容面对未来的决心。
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在《断头台》中写到:“贪婪、权欲和虚荣心,弄得人痛苦不堪,这是大众意识的三根台柱,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支撑着毫不动摇的庸人世界。”对于虚荣,歌德有一段自己的看法:“虚荣是追求个人荣耀的一种欲望,它并不是根据个人的品质、业绩和成就,而只是把根据个人的存在就想博得别人的欣赏、尊敬和仰慕的一种愿望。所以充其量不过等于一个轻浮的漂亮的女人。”
回想几天来的后悔与自责,我突然觉得自己在虚荣的怪圈里徘徊,感觉自己太在意奋斗与竞争的结果了,和自己的写的文章里的观点相去甚远,言不由衷,表里不一,真是汗颜。
细细思量,深深感慨。面对人生的挑战,光有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脚踏实地,深谋远虑,还必须有从容面对失败的勇气。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败涂地,不能自拔;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自己,摒弃虚荣,淡泊名利,生活便会充满阳光,未来更加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