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正在开会,突然手机声响,急忙来到走廊接听,原来是北京来电,打电话者是中国绿色时报的专题新闻的一位女记者,问清我的名字后,让我尽快提供几幅图片,给我刚投的稿件配一幅图片。
我喜出望外。我在网上给中国绿色时报投了一篇稿子,写的是森林公安局长的个人事迹。没曾想到的是,不但稿子被选中,而且还要配图片发表在该报法制专刊上。“图片要有层次感,有现场感,要有冲击力”,编辑在电话里千叮咛万嘱咐,我连声谢谢,“如果我找不到合适的历史照片,我可以现场抓拍几张,保证让您满意”。我深知,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报纸是不给稿件配发图片的,国家林业局的报纸能这样做,说明稿子在他们的心中还是有分量的。
会后,我接通森林公安局政工办电话,催促干事杨秀峰尽快找来局长的历史照片,越快越好。喜欢写作的秀峰也很兴奋,马上行动。“照片要有现场感”,我在电话里一再重复着编辑的要求。
今天上午接近下班时,秀峰来电称,照片已经选好,是他们到山上现拍的,下午发到我邮箱,提醒我及时查收。下午上班,我按时打开邮箱,只见发来的六张图片都很平淡,没有使用价值。我很是失望。听出我的不快以后,秀锋赶紧找到局长,反映了实情。结果,我们驱车重新来到山林里,在冰冷的积雪中,找到一处有伐根的地点,导演了局长亲自勘查林政案件案发现场的场景,拍了几张图片,算是达到了预期目的。
匆匆处理完图片后,拨通了中国绿色时报那位编辑给我留下的电话,想要再进一步核对一下邮箱地址,以便将图片准确发到她的邮箱,令我感动的是,编辑又告诉我另一个邮箱,原因是她怕发到公共邮箱收不到图片。一切核对结束,我真诚打探这位热心编辑的芳名,结果得到的回答是“我姓张”。也许我有点冒昧了,就没有再问下去。一声谢谢之后,挂断电话,进入图片发送状态。
我欣喜的耐心的等待那篇配了图片的通讯稿的发表。我衷心感谢这位热心的没有见过面的编辑。我真心地祝愿中国绿色时报越办越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