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的《内蒙古日报》大篇幅刊发了《通讯员稿费补发公告》,通知各位通讯员认真核对,通过电话或信件方式告知自己的地址和真实姓名,以便补发稿费。
看到公告,很是惊喜,多年的疑问终于释然。原来是地址错误,才导致稿费发放不及时,我在密密麻麻的名单和地址中找到了我自己的名字,余昌军便成了余蛙军,地址也错了,怪不得总不见稿费,尤其是去年以来,本人接二连三在内蒙古日报发表新闻图片,编辑处理得很是醒目,但稿费一直杳无音信。我以为大概是报社攒够一定数量才给一次性发放,正在纳闷之际,看到了这个公告,方才明白个中原委。
然而,明白之余,又生出很多感慨。作为省级大报,管理出现如此漏洞,和飞速发展的报业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公告》编者按说,近两年来,许多通讯员反映收不到稿费。经过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是稿费单上通讯员的名字、地址错误或不完整,造成邮局无法准确投递,将应发的稿费单又退回了报社。我想,这样的问题长达两年,而且公告里那么多通讯员名单有误,这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有很大关系,更和报社的管理有很大关系。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小时候投稿,即使不被刊用,报刊杂志的编辑们都会一一回信,或者在退稿信中说明退稿原因,而且只要稿件发表,作者都会得到样报样刊。当然,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工作繁忙,报刊林立,不可能一一回复,更不可能退稿,这一切,作者或者通讯员们都很理解,但很多报纸为什么办得很好,很受读者欢迎,更受作者喜欢,就是因为通联工作搞得好,至今还有很多知名的大报大刊还在给作者邮寄样刊样报,比如《经济日报》、《中国绿色时报》《内蒙古林业》等等。
大多数通讯员不会计较稿费问题,但即使很低的稿费都不能按时发放,那可要影响作者的积极性了。内蒙古日报及时整改稿费发放问题,对进一步加强报纸管理,提高通讯员投稿的积极性,大大的好。
近两年来,我愈发爱看内蒙古日报了,因为内蒙古日报版面设计,刊载内容越来越体现了“三贴近”,越来越有可读性,离百姓越来越近了,尤其刘春编辑的《百姓故事》,让人看了亲切,百姓都爱看。尤其是刘春和大家交流得很和谐,那份责任心让我们通讯员十分感动。那天聊天,他说,内蒙古日报的稿费低,我却说,我们不十分在乎稿费高低,只要稿件能得到编辑的认可;况且,我们林业局还十分重视新闻宣传,每篇稿件都能给与一定的奖励。可谓名利双收。
补发稿费,可喜可贺;不发稿费,我们照样投稿。只要编辑认可,只要稿件能发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