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庭故事 |
夕阳西下之时,娟子拎着一杆秤,秤盘里放着一叠干豆腐,站在路口似乎在等待着什么。邻居一问才知缘由。娟子下班后在家门口买了一斤干豆腐,进屋仔细一称,差半两,她这是要等那小贩过来找回那半两。一会儿工夫,卖干豆腐的妇女推着自行车从胡同里拐出来。结果,那妇女又给补齐了半两干豆腐。事后,邻居们说娟子“真爱找后帐,不嫌麻烦。”可娟子却说:“你怕麻烦,她总唬你;再说了,她总这么缺斤少两,得有多少人吃亏?你这一找,以后她在也不敢捣鬼了。”
的确,娟子真好“找后帐”。去年冬天,她花80元钱买了一双棕色皮鞋,样式相当精美,可刚穿一星期,鞋面便失去光泽,而且开始“掉皮儿”,原来并非真皮。娟子不甘心,想去“找后帐”,可同一教研组的同事劝她:“别扯了,肯定换不来,你都穿一星期了。”星期天,娟子在家看电视,“实话实说”栏目讲的正是王海打假的事儿,她为之一振,决意去“找后帐”。同事们劝她:“咱们这小天地,谁会正儿八经地去执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娟子没听那个邪,到了商店,搬出《消法》有关条款,结果,店主给退回40元。
娟子认为,人们平常总对“缺斤少两”不满,对“假冒伪劣”抱怨,可一旦被骗,却自认倒霉,这可不行。要像王海那样,依靠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次,根河市一商贩开着“半截美”小车到得耳布尔卖糕点。同娟子一个办公室的 路老师花10元钱买了3斤。娟子领她到附近一商店找电子秤称一称,整整少了3两。店员劝她们还是别找了,“人家既然能跑大老远来买东西,肯定是个茬子,还是别去找事儿。”可在娟子的极力怂恿下,路老师挤进了人群,很婉转地说:“师傅,你是不是忙得看错秤了?”俗话说:做贼心虚。那个大嗓门儿的商贩连忙补齐了3块蛋糕,还满脸堆笑。
有人说,娟子好多事儿,我却以为这种自我保护意识值得学习。人人都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识假能力,被骗了,千万不能自认倒霉。
娟子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得耳布尔河畔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她的行动虽然只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初级阶段”,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如此做下去,那么,我们这些作为商家顾客的人,或许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上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