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学校革六弊行三为书
(2023-03-27 17:29:24)| 分类: 灯下草虫 |
旧文一篇。
今日读到吴老师所发留言,心有戚戚;又与二三知己闲聊,说及学校种种,皆有忧叹之意。一介书生,不问世事,偶记所思,聊以备忘。
学校虽小,五脏俱全;世事虽殊,理则同一。做个不恰当的比喻,一个县级学校也可比拟古代社会结构。以唐朝为例,校长层譬如皇室中央,而学部则为藩镇节度,其间又有学科组、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纵横勾连,关系错综。看似齐全,亦有弊焉。
部门繁多,实则权责模糊,遇事往往不知奔告何处,此其一;部门各有行事,会议频多规则繁琐,多者一周三四次,徒增负担,此其二;学部坐大,自成系统,学部活动无名目可循,但凭偶然意志,而中央竟不能统筹,此其三;学部内领导亦各行其是,暗中褒贬,团队协作非出于志同道合,竟不能彼此襄助,此其四;基层教师苦乐不均,劳者无酬,怨不得抒,在上者自说自话,自在下者敷衍颟顸,此其五;班级管理,则往往班主任独自负重,任课老师间彼此不通音讯,单知本科成绩一叶障目,不能全面考量学生,此其六。举目上下,皆劳碌奔波之人;积重难返,无欣欣向荣之意。孔子曰:“陪臣执国命,三世稀不失矣。”以上种种,究而推之,在机构冗杂,中枢无力。
为今之计,需大刀阔斧之人,行大刀阔斧之事。一曰删冗,二曰简文,三曰集权。所谓政治简明,以其简而后能明,上推下行,而后有行政效率。
一曰删冗。首先精简机构,机构权责明确,使教师遇事有章可循,有门可进;其次理顺机构层属,譬如学部与学生处,学生处可比三省六部,学部为地方机构,前者应增设人员,加强管理,强硬措施,为学部有力之后盾;而学部直接面对学生,不宜用刚。二曰简文。简文则教师更专注教学,以往课备一半开会者有之,填表有之,各类转发有之,不慎其扰,而教学遂成副业。简文则作风踏实,自夸者少,虚浮者无,宜养成实干之集体性格,宜于学校良好师风之形成。三曰集权。此二字不必赘述,统筹也,效率也,统一管辖调度,使各部门互相配合而成有机体也。
教育目的,原在成人;今日汲汲以求,则为成绩。成人之说过于玄虚,且不做理会。至若提高成绩一途,亦原需师生共同努力。今日则往往教者有心,而学者怠惰惫懒;即便有奋力向学之人,又为环境喧扰学风懒散牵制。因此,又思及吴老师所说种种现象、小高一随笔中学生疑虑。所谓学习,成绩是末,态度是本。安有不顾其本,反能逐末之理?安有不尊其师,出入办公室如入无人之地,而能信其说孜孜以求之人?
故今日所急,乃在改良学风,种种措施,皆可围绕此一目的展开。所考虑者,一为内容,则衣服穿戴出入礼仪日常习惯礼貌称呼作业检查,于细节处养成思想处渗入;二则为步骤,则小高一高一二三年级各有侧重,循序渐进。一校之中,温良恭俭者多,懈怠傲慢者少,则互相濡染,渐成风习。而其中关键,必在入校之初,痛立规矩,使学生熟知界限;严抓落实,使人人有敬畏之心。立一校之威,积威约之势。而非仅靠各班主任自凭手段,自立班规,潘江陆海而已。
以上所言,无非老生常谈,校内之人所深知;又限于底层格局,思维不展,未深知其难,不过迂腐之见,只是虑及母校前途,竟然深夜敲字不已。一笑一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