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来还有人喝白酒吗”非危言耸听

标签:
白酒酒业酒文化伏特加清哥说酒 |
分类: 商业观察(含互联网) |
(“清哥说酒”第96篇)
文/李清
1月27日,知名自媒体“大象公会”发了一篇文章《中国将来还有人喝白酒吗》,引起了不小争议,有行业人士甚至称其“刻意抹黑、恶意诋毁中国白酒业”。
实 话说,“大象公会”的这篇文章,不是完全客观公允的,因为它是某鸡尾酒的软文。文章最后说,白酒虽然对西方人没什么吸引力,但以白酒为基酒调成的鸡尾酒却 受到不少人欢迎,而某品牌著名预调鸡尾酒也成为中国城市的时尚饮品,如果你回家过年时不想再忍受被灌白酒之苦,这种鸡尾酒就是不错的替代品。当然,文章属 于现在比较流行的文末笔锋一转型软文,主体部分主要是对主题进行分析阐述,并没有宣传最后推广的产品。
我不完全认同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文 章以鸡尾酒替代白酒的逻辑实在牵强。因为就是不喝白酒,可以喝黄酒、红酒、啤酒啊。至少我不认为,鸡尾酒尤其是预调鸡尾酒,会成为中国酒客的主流饮品。但 是,客观地讲,这篇文章中对中国白酒的看法,很多都是不无道理的。中国白酒业可以说,正面临着严重的消费者流失的危机。“中国将来还有人喝白酒吗”之问, 或许真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将来还有人喝白酒吗》文中,首先分析了“为什么白酒难喝”,认为中国白酒中含有的杂质醛、杂醇等物质多,“是让 饮用者感到辛辣、上头的主因”。事实上,这样的看法既对也不对。因为确实很多白酒含有的杂质醛、杂醇较多,并且辛辣、上头,但有句古话“一人之毒药,他人 之佳肴”,有人觉得白酒难喝,不代表所有人都觉得白酒难喝。现实中,很多爱喝白酒的人,恰恰就喜欢度数较高也更辛辣的酒。而不爱喝酒的人,对啤酒那样一点 也不辛辣的酒,或者伏特加那样“口感纯净”的酒,就会喜欢吗?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中国白酒确实很多含有的杂质醛、杂醇等较多。这固然为 白酒带来了丰富的香味和口感,但却也是酿酒工艺的问题所在。在传统农业社会,这样的酒没有什么问题,甚至还会成为常态,为饮酒者所习惯甚至欣赏,但随着进 入后工业化城市社会,如此造酒工艺会越来越不适应。《中国将来还有人喝白酒吗》文中说,伏特加也是食用酒精加水稀释而成,但中国生产不出好的食用酒精。我 们的“勾兑酒”在酒客中是什么样形象,难道我们的白酒从业者真的不知道吗?
《中国将来还有人喝白酒吗》文中,更尖锐地发出了“白酒消费后继 无人”的警示。其实,当代中国的年轻人不爱喝白酒,可以说是个不争的现实。清哥(微信13520508091)在前些天,就专门写过一篇《如何才能把白酒 卖给年轻人?》。清哥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更多喝啤酒、红酒,不是白酒不好喝,而是从根本上讲,度数较高,又特别强调传统文化积淀、讲究仪式感的白酒,不适 应节奏快,崇尚个人自由,社会文化向轻时尚化发展的当代社会。为赢得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有些白酒企业在尝试改革,比如为产品设计了时尚的包装,将酒的度数 降低,瓶子容量减小。清哥甚至提出建议,白酒企业不妨把自己的品牌产品视为IP,对其进行多形式的现代开发,还出了个小思考题:五粮液、泸州老窖可不可以 做成啤酒、低度烧酒、葡萄酒、鸡尾酒?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白酒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并不意味着烈性酒在世界已经没有市场。很多人都注意到, 包括《中国将来还有人喝白酒吗》也提到,韩国烧酒就很受年轻人的欢迎。或许有人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国情不同,咱的白酒不需要外国人喜欢。但其实,外国人 并非只喝自己国家的传统烈酒,原产拉美的朗姆酒在印度有很大市场,韩国烧酒在欧美国家受到高度认同。我们的白酒面临消费者断层危机,主要还在于社会已经发 生巨大的变化,而白酒行业变革的脚步有点慢了。不错,中国白酒是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历史积淀也可能构成沉重包袱。而且,中国悠久的酒文化,并不等于白酒 文化,黄酒、低度烧酒、葡萄酒都曾竞领风骚,今天的中国也有知名的啤酒。或许,让白酒企业放弃“白酒”,会是一个相当艰难的选择,但真正热爱酒的从业者终 将明白,酒是不朽的,品牌也可以长久,酒业却不能抱残守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