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陈吉宁清华大学高知坏人良知教育 |
分类: 时事评论 |
文/李清
近日,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在校体育馆上了“最后一课”,校长陈吉宁的临行叮嘱聚焦于两个字——良知,他嘱咐学生要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7月17日《北京日报》
坏人,原本是不分“高知”、“低知”的。但具备高知识水平的人,一旦成为坏人,有可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危害。一是,他们可能实施高智商犯罪,比如用更隐蔽的手段,窃取更多的他人或社会财富。二是,名牌大学过多地出现“高知坏人”,不但影响学校声誉,也会让公众对教育和时代有所怀疑。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拒绝做“高知坏人”呢?坚守良知,做善良、正直、诚信、守信的人,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毕竟,做坏人还是好人,主要取决于自己。如果自己不愿坚守良知,由好人变成坏人,是分分钟就能完成的事。
但是,拒做“高知坏人”,又不能只靠个人自律;因为如果自律靠得住,世界上就根本没有坏人。正如反腐败不能寄望于官员们洁身自好,而应建立监督、惩处制度一样,我们也需要建立起类似的机制,让“高知”不必、不能变成坏人。
当然,还有一点尤为重要。社会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让“高知”们愿意坚守良知,不愿、不屑走向堕落,成为坏人。这听起来似乎很容易,其实挺难。因为现在社会财富分化,思想多元化,法治又不够健全,甚至很多问题上缺乏共识,人所受到的诱惑太多,实在不容易把持住。
一位英国诗人说过,“丧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没有才智更糟”。让青年才俊拒绝做“高知坏人”,不能只靠个人信念支撑。只有当利益、权力不再成为人生唯一追求,大家才能有更从容的心态、更宽广的精神世界和人生目标;无论是否“高知”,坏人才会变少。
发表于重庆时报,详见:http://cqsb.cqtimes.cn/html/2013-07/18/content_250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