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拉松名将的伤痛不只来自“奖牌”

(2012-12-26 22:49:44)
标签:

郭萍

马拉松

艾冬梅

卖奖牌

王德显

体育

分类: 时事评论

  文/李清

马拉松名将的伤痛不只来自“奖牌”  《京华时报》17日报道,曾是国家级体育健将,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获过亚军的郭萍,脚受伤后11年无法行走,生活极度窘迫,家里煤都买不起。近日她抵京治疗畸形的双脚,并称要将自己的16块奖牌卖掉。

  毫无疑问,一再出现的退役运动员生活困难,甚至要卖奖牌的情况,应当提醒我们深刻反思体育体制,主要是长期实行的“金牌至上”乃至举国体制。然而,像郭萍这样的情况,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金牌体制”。

  比如,骨科医院副院长提出,发育早期过度而不科学的训练,是导致郭萍双脚畸形的主要原因。而前几年郭萍和队友艾冬梅一起,状告教练王德显侵吞运动员工资及比赛奖金,最终获得10万元赔偿,王德显被终身禁止从事教练职业。也就是说,郭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很大程度有教练方面的原因。

  而为何一些教练能伤害运动员?用“金牌体制”是解释不了的,也不只是个人素质缘故。笔者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体育劳动保障滞后,教练员多用传统师徒制带运动员。

  不可否认,很多运动员年龄很小时就进运动队,心智还不成熟,生活还不能自理,需要教练员代行一定监护职能。但显然,这一权力不能在封闭中运行,不能让教练员把运动员当私产,想怎么训练、“管教”都成,运动员同体育部门的劳动关系也必须规范起来。如果郭萍有完善的合同和保险,她还会出现如今的窘境吗?

 

  发表于河北青年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