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已经迷失方向的高考作文题
(2012-06-08 07:57:20)
标签:
高考作文题哲思励志教育 |
分类: 教育视野 |
文/李清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重庆卷的素材是“拯救冷库工人”。请允许我借用这个题中的内容,来表达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忧思。
(每年的语文科目开考后,作文题总是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这固然有作文题占分高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大家想看看语文、作文教学的风向标,看作文题把学生的思想与表达往哪个方向引。毫无疑问,今年的十多个作文题中和往年一样,有受到众口称赞的好题目。然而,寻找和赞赏优秀的作文题,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有的省区,去年还出了一个不错的题,今年的题就灆得不能再滥,甚至让人怀疑,以前出的好题纯属“瞎猫逮住了死老鼠”,而不是源于观念的进步和对教学的精当把握。)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对高考作文题来说,从表面上看,那些平庸甚至有问题的题,一个与一个不一样,甚至经过了精心设计,被命题者引为自豪,可实际上,它们已经整体迷失了方向。具体来说,就是和前两年一样,走进了“哲思”的邪路。无论是大纲卷“放下顾虑”,上海卷“曾被舍弃的微光”,湖南卷“一只手的不同意义”,四川的“一滴水的象征意义”,你不觉得都很玄虚、空洞吗?这样的题目,应该让汪国真们来写才合适。而天津卷“小鱼不知道水质清澈还是浑浊”,江西卷“你不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辽宁卷“人要隐没于音乐之后”,更让人云山雾罩,不知所以。
不可否认,作文不仅仅是文字表达,还需要有积极的导向。有些哲理性作文题,确实有正面导向。比如福建卷“人生中的赛跑”等,就很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点。可问题恰恰在于,导向性太明显了,考生只能迎合出题者的思想,去写最积极正面的东西,去说最冠冕堂皇的话。换句话说,这类题考生可能不会偏题,在文章的“思想性”方面获高分,可他们有几个人是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虚情假意地说“正确的话”呢?这样的题目,与过去的“拒绝平庸”“坚韧我追求的品质”一样,励志得让人反胃。今年浙江卷“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山东卷孙中山说 “不可以失败而灰心”,都是这一类“心灵鸡汤”。
需要深思和追问的是,高考作文题在那么多人的批评之下,为何现在整体上还是那么不堪,继续在错误的方向里迷失?在笔者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命题者的思路出了偏差,不能“放下顾虑”(大纲卷作文题)。可能在他们看来,中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让他们讨论现实问题会无话可说,而哲理性、励志型的作文题适合他们的思想,能体现语文教育的德育乃至美育。看,这些题目是多么具有“开放性”,又容易让考生堆砌辞藻,写出华丽语句!但其实,这是自欺欺人,是将语文教育引向华而不实的文字游戏。
另一个现实原因是,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已形成“路径依赖”,让作文命题者陷入一定程度的“囚徒困境”,不敢去真正地创新。因为这些年,中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本应外延等于生活外延、包含很强人文内容的语文课,与其他科目一样变成了纯应试内容。作文也一样,拿一本名人名言或《读者》之类杂志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既能锻炼他们的“辨证思维”,又能训练他们的文字技巧,既轻松又没任何风险。如果高考作文出个具体的现实内容的题,岂不要让语文教学现出原形?有几个命题者敢冒这样的风险呢?在大家都练哲理、励志类题目的大环境下,不按这个路数出题,说不定会酿成事故。
那么,该如何拯救迷失方向的高考作文题?如果只看到命题者的水平,那是一叶障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社会对高考作文命题的批评意见,作文命题者甚至可以不当回事,就像体制中的官员只对上级负责,他们只要对教育行政领导负责,让已走入歧途的语文教师满意。写诗的功夫在诗外,同样,要拯救高考作文题,就必须对现行教育动刀,将语文和广大师生解救出来。
发表于山西晚报,详见:http://epaper.daynews.com.cn/sxwb/20120608/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