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莫哂笑“奖痴”教师杜伟新

标签:
德庆县杜伟新获奖证书奖痴心理补偿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文/李清
广东德庆县50岁的农村教师杜伟新,获得全国性奖项130多个,加上其他杂牌奖在200个以上。这些证书有的要交300元工本费,有的要交2000元定书费。17年来他省吃俭用,花在各种获奖证书上的钱有十多万元,几乎倾尽毕生积蓄,但他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充满自豪。
因为痴迷“获奖”倾尽家产,杜伟新穷得只剩下奖杯和证书,没钱买房,20多年住在岳父母家,不仅学校同事说他“走火入魔”,岳父也对其叹息不已,网友更是大加嘲笑。事实上根据生活经验,杜伟新获得的动辄打着“中国”、“联合国”名头的奖项,大多是拉虎皮当大旗骗钱的,岳父都说女婿“被各种假奖项给害了”。在农村小学工作的杜伟新,获得这些证书除了向人展示以外,也没有任何实际用途。
然而笔者想说,我们不该嘲笑杜伟新。毕竟,他“买”证书没影响他人,而在“获奖”中他自有快乐。
(只是我们需要反思,为何会有这么多奖项主动“投身”一位农村教师?其实,这几年,各种“中国”、“国际”大奖早已满天飞,并且大多都从北京发出。在笔者看来,这固然说明骗子太多,为赚钱想出各种名目,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风气浮躁,对各种大奖、荣誉有市场需求。如果没人愿意当“黄盖”,那么多组委会又去向谁颁奖、收钱呢?而既然社会风气有问题,显然就不该只责备“虚荣”的杜伟新。)
杜伟新一位同事的话值得注意。他说上世纪80年代大专生出身的老杜“入戏太深,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太想通过得奖来证明自己”。笔者以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杜伟新十多年间,从重点中学调到普通中学,再到农村小学,不被领导器重,与同事关系不好,家庭经济也拮据,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失败者”,他不断“买”证书,并在学生们面前显摆,请恭维自己的邻居喝酒,在相当程度上是追求心理补偿。这种补偿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幸福感,还可以虚幻地弥补社会的不完美。比如他批评当地搞“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现在“文化存在危机”,同时认为校长故意为难他,他是有知名度的诗人。
当然,对社会上假冒的评奖诈骗敛财活动,必须坚决进行查处。但更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改善已被严重扭曲的社会风气,二是给杜伟新这样的底层知识分子更多关怀。唯有如此,大家才能都变得健康起来。
发表于青年时报,详见: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2-05/18/content_370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