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孩子读大学进城市就是悲剧吗

(2011-03-09 08:52:19)
标签:

政协委员王平

中华民族博物馆

农村孩子

蜗居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视野

  文/李清

农村孩子读大学进城市就是悲剧吗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提出,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大学生毕业后蜗居城市,“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房?”如果读的是中专或是高中的话,就会回到农村,“有技术,有目标,有幸福。”她认为,中国文化的延伸,农民也是一种传承。(《信息时报》3月8日)

  我首先想说几句维护王平委员的话。事实上,她的一些想法是有道理的。比如,不是人人都需要读大学,大学生也不必集中在一线城市。国家需要分层次培养人才,也需要对年轻人就业进行引导。她认为农民也能传承中国文化,“田头上那个八九十岁的老头”,也有我们比不了的“本事”,我也赞同。

  但是,农村出身的大学生买不起房,在城市里蜗居,甚至“一个家有一个大学生就返贫了”,绝不是农村孩子不该上大学的理由。因为公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凭什么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就只该读高中、中专?而农村孩子大学毕业后多留在城市也无可非议。其一,在哪里择业是个人自由。其二,资源多集中在城市,为什么不在城市就业?更重要的是,城市化是发展趋势,没任何道理要求农村孩子留守家乡。

  王平说,不是农村人都进城才叫幸福,这话无疑是对的。不过,怎样才是幸福的,需要看农民自己的感受,是否进城,也要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农民留在农村、农村孩子回到家乡就一定幸福。农村老头“坐在田里面,看看天,就知道会不会下雨,收成好不好”,确实是一种“文化”,甚至也是一种幸福,但我们更要看到,他们的文化太过局限,更享受不到现代生活方式与现代公共服务。

  是的,“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是个农业国家”,需要有人当农民。可是,谁当农民,建设农村,应该由什么来决定呢,由出生地,或者父母的身份吗?有种姓制度的印度,“贱民”也能进城工作。难道我们可以模仿元朝的“匠户”制度,要求农民职业世袭?其实,农村孩子读中专或是高中“就会回到农村”,也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北京街头的快递员,珠三角电子厂的技工,不妨去问问他们多是什么学历吧。

  最后再说说回不到家乡的“悲剧”问题。毋庸讳言,农村人迁徙到城市里,会在身份认同、情感依靠等方面有所失落。然而即使农村进城的孩子“回不去了”,那也不过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遗憾,对农村、对个人都绝非什么悲剧。农村无人考上大学一直闭塞落后,或者发展很快却环境破坏严重,才是悲剧。

  南方都市报发表时有删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