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察和衙内”被标签化自有道理 (长江日报)

(2008-10-21 09:26:30)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文/李清

 

  这几天,哈尔滨某酒吧门口的恶性殴斗事件,在相关信息被公开后,网络舆论的矛头逐渐由警察转向“林衙内”。魏英杰先生18日在《东方早报》撰文,提出网民“非黑即白”的惯性思维,“简单得让人不寒而栗”。他认为,这与我们从小接受教育时,一直被灌输以“标准答案”有关,也和人们的“信息贫乏”有关,但网友应该清楚的是,施暴者是否警察,死者是否“高官子弟”,并非判定罪与非罪的标准。

 

      毫无疑问,魏先生对“警察打死人”事件,保持了冷静的头脑,没有简单地判断哪一方是“坏人”。必须承认,这样的理性态度是可取的。如果所有人都不独立思考,单向思维还“浑然不觉”,社会容易被“民粹主义”所吞噬。然而笔者想说的是,许多网民对打人的警察,或者是作威作福的“衙内”,进行了“标签化”的判断,未必就是头脑简单。

 

      在社会心理学上,有个“刻板印象”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对某类事物有基本固定的印象。比如通常人们会认为,南方人精明,北方人豪爽。从“刻板印象”作出的判断,也就是给事物“贴标签”,可能是相当不可靠的。可是,如果魏英杰先生提出,“南方人未必都精明,北方人未必都豪爽”,我相信多数人只会觉得,这个人爱较死理,无趣得很。

 

      真正认为警察碰了人就该拿他问罪,或者“衙内”被打死了他就死有余辜的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几个。网友在新闻后的“简单化”跟帖,更大程度上只是宣泄自己的情绪,表明一种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判断。魏英杰说,标签化“警察和衙内”是学校教的。我想问的是,中小学课本上写的,基本是警察是维护正义的,官员是严格要求家属的,可为什么网友的“惯性思维”却反其道而行之呢?

 

      一定要说谁把“警察和衙内”模式化为坏人,我只能说,是社会现实。看看现实社会中,警察滥施暴力的事,“衙内”横行霸道的事,可谓是数不胜数。不管怎样,警察是掌握公权力的,“衙内”则是权力的亲戚,对他们预设“无赖假定”,恰恰是符合政治学原则的。

 

  (发表于长江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