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用”成大学生“关键词”不可怕

(2006-06-12 17:04:44)
分类: 教育视野

  近日,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调研报告。此次调研以11所综合性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人生观、道德观、生活消费、求职择业等13个主题。研究人员在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在回答“你的信仰是什么”的问题时,66.1%的人选择了“实用主义”。而在解释自己的学习动力时,43.8%的人表示是“将来找份好工作”。(见612日《中国青年报》)

 

  无庸讳言,这份调研报告的结果,相当客观地反映出了现实。2/3的大学生信仰“实用主义”,近半的人为“将来找份好工作”学习,这样的一个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的,正如参与调研的李维意教授所说,是“实用”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关键词”。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可喜的进步,还是令人悲哀的“沦陷”呢?

 

  毫无疑问,每个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都离不开其所处时代的影响。在20多年前恢复高考的时候,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天之骄子”,谁没有一颗报效祖国的“红心”,几乎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而如今,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个人投资,青年人为实现自我价值去念大学,能成为有可能乃至很正常的事,理所当然属于时代的巨大进步。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众多大学生从重理想转向重现实,有着更为深刻的现实性原因。比如,过去大学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大学生只能选择当一枚“螺丝钉”。现在不但毕业后要自己去找工作,在校期间还要自己负担高昂的学费。作为理性社会人一分子的“天之骄子”,岂能不低下原本高高在上的头,把较多精力放在学习实用技能、寻觅满意工作上面?因此,现在的大学生重实际利益,不意味着他们已泯灭了理想。

 

  当然,“实用”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关键词”,不仅仅表现在学技能和找工作方面。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今的“象牙塔”已经不那么纯净,很多大学生变得非常浮躁和世故。抛开正常学业去打工赚钱,参与“校园政治”为自己镀金,修习“灰色技能”迎合招聘者,都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毫无疑问,这些是社会不良风气蔓延的反映,不能被当作大学生“成熟”的表现。

 

  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走向“实用化”,并不值得我们过分地为之担忧。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担负教育职责的高校领导者,必须在正视变化的同时进行积极引导,帮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正确选择。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既实现个人利益与价值的最大化,又能让国家和社会感觉到他们的“实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