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视野 |
众所周知,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考考生如果选报了“滞销”专业,在毕业求职的时候很可能会面临尴尬。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很多毕业生,连自己的对口职位都没有明确概念,找到工作者几乎都是在做销售之类,很难真正用上所学的管理知识,不少人后悔当初填报了这个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高考考生,仍对工商管理等专业情有独钟呢?
实际上,许多考生热报一些“滞销”专业,并非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事实上他们对这些专业并不太了解,填报它们只是出于自己的“感觉”而已。不少家长也是被专业的名称所诱惑,错误地以为学了工商管理就能当经理,学了法律专业就能进入司法机关,结果让孩子“一失足成千古恨”。毫无疑问,必须加强对考生和家长们的引导,减少他们在志愿填报上的盲目性。
一些“热门”专业沦为“滞销”专业,开设这些专业的高校也是有责任的。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法学、经济学等专业点的设置数,在近四年里增长了将近一倍。许多原先已设置这些专业的高校,更是逐年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结果,必然是让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加剧。而且有些高校为了挣钱盲目扩招,学生“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这些“热门”专业的学生也变成了牺牲品。
客观地讲,专业的“热门”和“冷门”,从来都是相对的概念。法学、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滞销”,并不意味着学这些专业的人绝对过剩。实际上社会对这一类“热门”专业,是有着相当庞大的需求的。只不过,一方面需要学子不“眼高手低”,有从基层岗位干起的决心,另一方面,需要高校能紧跟社会的需求,不断更新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水平。
笔者认为,考生选报什么样的专业,谁也不能进行强迫。即使“滞销”专业受追捧有隐患,也不能就去动员考生们都报“冷门”,毕竟“热门”有它“热”的道理。一些“热门”专业变得“滞销”,主要问题不在这些专业自身,关键是高校能否科学地安排招生计划,并切实保证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只要做到了这些,考生争报应用型“热门”专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