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在家乡小城的街道上

(2016-03-15 22:58:02)
标签:

it

历史

旅游

图片

分类: 旅行随记

走在家乡小城的街道上

王平客

我的老家在农村,我曾在家乡的县城读了三年的高中。虽然那时的县城已经升格为县级市,但城市并不大,街道也不宽阔。当然三年的时光,学校周边的那几条街道,还是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每次从乡下来到学校,总是从东门车站下车,然后坐人力三轮车来到学校所在的西门。有时行李不多,我也会步行来到学校。我沿着镇淮楼东路一直向西,不远就会经过“汉韩侯祠”,这里是为纪念西汉名将韩信而建的,据说始建于隋唐。再往西走两三百米,就会到镇淮楼。镇淮楼其实就是一般城市中都会有的鼓楼,始建于北宋年间。镇淮楼也是这座县城的象征。我在读高中期间,曾登过此楼,还曾在楼下看过拍摄有关韩信的电视剧,片名好象叫《胯下将军》。从镇淮楼再往西走三百米左右,就会到西长街。在这段街道的南侧有本县城最大的商场,我曾多次在此购物。到了西长街,再沿着西长街向北走,这里会经过开国总理的故居。这里当然是我们县城的骄傲,也是我们县城名扬天下的原因。但惭愧的是,我在县城读了三年高中,却没有能够到故居中参观过。沿西长街向北走五六百米,就到了西门大街,再沿着西门大街向西走三四百米,就到了古运河畔,我们的学校就在古运河畔的文通塔旁。这所高中在当年是省重点,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气,也是我初中时梦想来到的地方。我当年活动的范围主要是这些地方,当然也会延伸到其它一些地方,但真的很少,毕竟学习压力大,时间紧,难得走出校园。

后来在外地上大学,也在外地工作,回家的机会很少,而在这熟悉的街道上悠闲地走走更是成了梦想。如今家乡的县城已与市区连成一片,成为市辖的一个区。本来市区与家乡的县城就不远,只有十多公里路程,我想这些年的大发展,家乡的这个小县城一定已成为繁华的城市。但这回真的踏入那熟悉的街道时,却有了不同的感受。

那天我到家乡的市区出差,出差之余打的来到家乡的城区。十多公里的路程还是有些远,毕竟打的费用有30多块钱。我下车的地方,就在那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市碑前。这块市碑我以前上学时还是见过几回的,有印象,就在西门大街与东门大街交界的地方,也是北门大街与西门大街相交的地方,可以说是县城的市口所在的位置。我在市碑那里向街道南侧抬头看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小街巷——上板街。上板街给我的印象不深,我当时在这里上学时,上板街好象还没有开发。我在上板街上走了一会儿,这条街上的房屋全是古色古香的,很值得一看。我没有走完上板街便折向东来到院西街,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漕运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我当时真的没有印象,也许当年有一些陈旧的遗址,只是我忙于学习,没有能够来到这里看看。从“中国漕运博物馆”向南走不远,就来到“总督漕运部院”。我记得这里曾是我们县城的体育场,我们曾来这里参加过体育活动,还看过杂技表演。当年根本没有“总督漕运部院”这些建筑,现在一定是挖掘历史文化而重新修建的。“总督漕运部院”南边就紧靠着镇淮楼路(镇淮楼东路、西路就在这里交界),而镇淮楼路南侧便是镇淮楼。由于时间关系,我这回没有登上镇淮楼,只是在北面朝镇淮楼看了几眼。镇淮楼的模样没有变化,和我心中的印象一样。我之所以从上板街到“中国漕运博物馆”,再到“总督漕运部院”,就是为了首先来到镇淮楼,然后再从镇淮楼一路向西重走当年上学的街道,寻找当年的感觉。

镇淮楼西路上的那座商场仍然在,楼层不高,却有着很古老的风格,后来才知道,这里还是明清时期的商城。我沿着镇淮路西路一直往西走,感觉路很短,很快就来到了西长街,然后转湾沿西长街向北走,又很快经过伟人故居。再向北很快就来到西门大街。我走在西门大街上,感觉这条路与当年一样,不宽,但明显重修过,不算太旧。在西门大街向西边看去,感觉路不长,一眼就看到尽头的古运河大堤,当然我们的中学就在大堤东边的文通塔下。我来到学校大门口时,除了方位与印象一致,学校已经变了样,大门、校园里的教学楼都重新修建过。我没有能够到校园里走一走去寻找当年的印象,毕竟这里正在上课。我经过学校大门,来到一墙之隔的勺湖公园,即文通塔所在的公园。我在公园大门口再次看了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宝塔。原本13层的宝塔,由于损毁,多次重修,如今只有7层。

重走当年的街道,我的感觉是这些街道变化不是很大,还是当年那么宽,反而感觉没有当年那么长。县城变成了辖区,缩短了与市区的距离,两地间也建了很多新的街道和楼房,还修建了有轨电车。但两地间的距离给人的感觉还是有些长。就说两地间的有轨电车吧,很漂亮,可以说是城中的一道风景线。但有轨电车全程20公里,设有20多个站,作为旅游可以,但赶时间的人还是有些着急的。我为了赶时间,当然准备打的回市区。一路上我一直在留心出租车,可是令我失望的是,这里找不到一辆出租车,而那种电动三轮车却很多,甚至在镇淮楼所在的中心位置,也能见到这样的三轮车。我当然没有想到会坐这样的三轮车去市区,毕竟路还是有些远的。我又步行到一开始打的来到的地方,即市碑所在。幸运的是,我在市碑那里看到一辆出租车停了下来,原来是有人从市区打过来的。这时有两位女士也准备上前乘车,我赶紧走了过去,因为我实在是要赶时间。上车后,我问司机这里的出租车为何这么少?司机告诉我,这里根本没有出租车,就是看到出租车也是偶尔有人从市区打过来的。由于两地离得较远,打的过来费用不低,一般很少有人会打的往来于两地。司机还对我说,如果刚才那两个女士上车,还一定会不打表,而是讲个价钱。我听了之后,一下子觉得,家乡的这个城区虽然表面有了不少的变化,也纳入了市辖区,但人们好象仍然生活在当年的小县城。 

  

 

走在家乡小城的街道上

走在家乡小城的街道上

走在家乡小城的街道上

走在家乡小城的街道上

走在家乡小城的街道上

走在家乡小城的街道上

走在家乡小城的街道上

走在家乡小城的街道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