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些陌生的家乡

(2016-03-04 22:53:04)
标签:

it

图片

情感

历史

旅游

分类: 旅行随记

有些陌生的家乡

王平客

真的好多年没有回家乡的那座城市了。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对家乡的那座城市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就是读高中时在城里住了三年。自认为对那座城市比较了解,其实当时限于学习的压力,活动的范围真的很小。家乡的城市还是有些陌生的。

这回因为工作的原因,回了趟家乡的那座城市。我这回去的是市区,这里给我的印象其实更少,毕竟我当时主要活动的地方是这座城市下面的一个县级市,尽管县城与市区离得很近,但我们当时到市区去的次数真的很少。我们当时对所在县城很有自豪感,甚至认为市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特别是我们县城的高中在当地很有一定的名气。这回在市区的短暂逗留,让我对家乡的那座城市有了不少新的认识。思绪虽然乱,感叹也很多,还是拣几个说说吧。

市区的三条河让我必须对这个城市刮目相看。这三条河是里运河、大运河与废黄河。我以前只知道大运河是从我家乡的那座城市流过,让我惊讶的是,这三条河竟然同在市区流过。

当然三条河其实只有两条,里运河就是最早的大运河。先说说里运河与大运河的关系。解放后,对大运河进行裁弯取直,才有了现在大运河市区段,而里运河则不再作为运输通道,一度废弃而成为垃圾场。后来市区大发展,城市大改造,将这个原本最为古老的运河段修建成美丽的风光带。这条里运河一直从市区流到我家乡所在的县城,从我高中校园的西边流过。这不能不让我浮想联翩。夏天时,我曾与同学到运河里游泳,当时并不知这段运河就叫里运河,而且是最早的运河。

家乡的同学非常热情,也知道我对文史地理的兴趣,晚餐特地安排在里运河风光带旁边的一家造型别致的大酒店。同学说饭后一定要到运河边看看灯光美景,这里是正宗的古运河。晚饭后,我在同学的带领下来到古运河边游玩,当然是里运河这段。河流两旁的灯光那是不用多说的,单就一个“南船北马舍舟登陆”就让我兴趣倍增。我以前当然知道我国的南北分界线就经过我的家乡,而南人乘舟北人乘马是人所共知的。我当时就认为南来北往的旅人一定是在这里换乘,向南乘船,向北则乘马。也许我的这个理解只是其中一个看法,另一个主要的看法是运河从这里向北,水路并不十分通畅,因而才改为乘马。我宁愿坚持第一个说法,毕竟那更有意义,更能体现南北人们生活习性的差异。说过“南船北马”,还要说说去年刚刚落成的九层国师塔。可以说,里运河风光带的点睛之笔就是这个九层国师塔。九层国师塔在夜色中灯火辉煌,照亮远方,让正在向这里驶来的人有了心中的灯。

再来说说另一条河——废黄河。那天我并没有去看废黄河,但是我终于弄清一个问题,这里还是要说一说。以前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淮河到我家乡的这座城市形成了洪泽湖就不再前行了,好似没有了下游。其实这个废黄河就是最早的淮河下游,也就是说淮河原本是一直流到大海的,那时也是没有洪泽湖的。后来黄河改道,抢了淮河的入海通道,从我家乡到大海的这段淮河就变成了黄河,这就叫夺淮入海。由于黄河带来大量泥沙,下游越来越不通畅,因而又形成了洪泽湖。这大概有近一千年的时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淮河下游就一直被称为黄河。当然再后来黄河又有新的流向大海的通道,我家乡的这段黄河就被称为废黄河。由于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废黄河河床越来越高,也就不能再作为淮河的下游,所以解放后又修建灌溉总渠来缓解洪泽湖的压力。尽管市区的人们把废黄河就称为黄河,还修建了黄河风光带,但其实这条河并不是真正的黄河,而是淮河。也许曾经作为黄河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人们今天还是称它为废黄河。我小的时候就听家乡人讲过废黄河,毕竟那真的从我们家乡北边的田地里经过,只是干涸了。那时我更不知道这个废黄河其实就是淮河的下游。淮河是我国南北分界线,所以家乡的城市就在这个废黄河市区段建了一个“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

说了家乡的这三条河,足以让我对家乡这座城市肃然起敬。最后再说说家乡的菜。说到吃的,以前在家乡时真的没有什么深的印象,没感觉到家乡的菜有什么特别。也许是那时条件有限,根本没有吃到什么菜吧。后来在外地,反而对家乡的菜有了新的认知。都知道中国有八大菜系,但只有家乡的菜不是用省的简称来命名的,而是用家乡的地名来命名的,那就是淮扬菜,这足以让我的家乡感到自豪。也曾看到过一些关于淮扬菜的介绍,比如第一道是什么,第二道是什么的排名,但仔细想想,小时候还真没有品尝过。这回我们在里运河边的那家酒楼里就吃了不少家乡菜,其中那道蒲菜让我印象深刻。这个蒲原本就不是菜,而是一种长在水里的高草,叶子宽,可以编织工具,我小时候就会用它来编织蒲扇。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我们那里,蒲却被做成一道精美可口的佳肴。这道菜我小时候吃过,这回再吃,真的让人有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感觉。淮扬菜不用我多说,知道的人不会少,爱吃的人也会不少。尽管有些菜系已经传遍大江南北,但国宴上一定不会没有淮扬菜,因为淮扬菜不仅色美,而且由于来自地理南北分界线的那个地方,无论是乘舟的南人,还是骑马的北人,都一定能够吃得上口。

就说这么多吧,家乡虽然有些陌生,但真的让我难忘,让我回味,更让我尊敬。

 

有些陌生的家乡

有些陌生的家乡

有些陌生的家乡

有些陌生的家乡

有些陌生的家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