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以色列篇 |
我刚到以色列的时候是住在特拉维夫的卫星城贝塔甘市的一个驻地里,刚到的第二天我就跟着班车去特拉维夫市中心的“城市之光”工地上。“城市之光”是一座高层公寓楼,位于特拉维夫市中心繁华的阿伦比大街,它旁边的迪森高夫是特拉维夫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来自于青岛的建设者们把这条街叫做“中山路”,我知道这是大家在用这个名字来寄托对自己家乡青岛的思念,因为中山路曾经是岛城最繁华的商业街。
我头天凌晨乘坐代表处接我的车子从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到我们的驻地时就经过特拉维夫城内,但那个时间是凌晨时分,虽然特拉维夫是地中海海边的一座不夜城,但是在凌晨的那段时间我所能够看到的也只是一座五彩灯光笼罩着的城市,是一座展现在我的面前的一座朦胧而又神秘的城市。现在天色早已经放亮,特拉维夫已经从睡梦中醒过来了,呈现在我眼前的已经是一座焕发着青春气息的美丽的海滨城市了。
我走进了我在以色列的工作岗位,也就是在这一天,我也认识了莫哈默德,他是我们工地上的守夜人。莫哈默德是约旦人,模样长得很像我们那位来自于加拿大的相声演员“大山”,他们俩人的差别这是大山长着一头金黄色的头发,而莫哈默德则是满头的卷卷黑发。
因为工地上没有太多的事,我和莫哈默德就找个地方坐下来聊天,莫哈默德很健谈,他的英语也很棒,尽管听上去他的英语语调里有着浓重的阿拉伯味道,但他的“阿拉伯”式的英语却很流利。我和莫哈默德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了朋友,我们两个人聊得很投机,颇有些一见如故的感觉。
莫哈默德告诉我说他是大学毕业生,以前曾在伊拉克做生意,而且生意很不错,但是海湾战争的爆发使得他破了产,他亡命回国,后来到了以色列,他从一个颇有资产的商人变成了一个穷光蛋,为生活所迫他只好以打工来维持生活,当然他说他还准备着时机成熟后东山再起。
通过聊天我知道莫哈默德比自己小一岁,他的太太和孩子们现在还在约旦,现在他正在努力把太太和孩子们都办到以色列来,估计快要全家团圆了。虽然莫哈默德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但他还是很乐观的,阿拉伯人的性情也是各异的,莫哈默德算是一个很接近西方人性格的人。
我们俩所在的平台的临街是一条商业街,从这里可以看到街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店铺,来来往往于这条街上的都是一些犹太人,因为从他们头上戴着的小圆形帽就可以看得出来。那些店铺的门头都是一些用希伯来语书写着的商店的名字,我当然是看不懂的,于是莫哈默德就一一地为我翻译成英语,那是咖啡馆、那是面包房、那是快餐店、那是酒吧、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各类的店铺。
莫哈默德还把特拉维夫城的大致情况向他的这位已经闪电般成为朋友的我做了详细的描述,这对于刚刚踏进以色列的我来说,也算是速成般地了解了以色列,了解了特拉维夫这个地中海沿岸的明珠城市。以色列在阿拉伯的眼里就像是仇人一般,他们恨不得把犹太人都赶进地中海里去,可是巴勒斯坦地的阿拉伯人又离不开以色列,因为作为贫穷的巴勒斯坦人来说,到以色列境内打工又是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巴勒斯坦人离开以色列其实也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我问莫哈默德你们阿拉伯人究竟对以色列是一个什么态度,莫哈默德笑了笑,他对我说其实在地中海沿岸的中东这一地区要论经济实力以色列是最好的,他无论到什么地方也不会像在以色列这样能赚到钱。他还说其实以色列人对于到境内打工的阿拉伯人很宽容,待遇也比其他任何国家来打工的人都要高,但是无奈这两个民族在历史上的渊源中结下的梁子太深,这两个民族之间的恩恩怨怨是任何人也难以搞定的。
中东和平是人们所期盼的,许多人为此而花费了毕生的精力,不管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还是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他们都为巴以和平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也有许多人为此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不论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他们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沧桑的历史变迁使得他们成为了仇人,而和平却又是他们这两个民族世世代代所梦寐以求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几千年前的那种兄弟关系上了,而且还会随着恩怨的加深而背离得越来越远,那么中东地区真正的和平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降临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