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哈尔滨老街冰城馨子旅游 |
分类: 哈尔滨道外老屋 |

前段时间发了篇《回到哈尔滨道外的“老”时光》,朋友@雪流木留言说:“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愿住回这样的老楼,那种酸甜苦辣的记忆,才是人间最真实的烟火。”是的,上篇“老时光”主要展示的是道外中华巴洛克风格的老建筑,继续的这篇便是老百姓的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子。

那几天去道外拍老建筑,老房子,有幸走进了几个老百姓的家中。来到这里,笑容就是名片,过去礼貌的打声招呼,人们都会热情相待,有的还会邀你进屋坐坐,喝点水,歇一歇,那种感觉真是难得。我进过这位老奶奶家两次,如果健在的话,老人已经过百岁......
大妈告诉我,她二十岁就住在这里,现在已经八十岁了,已经习惯了,如果真的离开了还舍不得呢。
这个镜头一直难忘。雪后,一位老人扶着铺着清雪的外楼梯艰难的下楼。
但我看到这位大妈提着一个脏水桶从楼上辗转下来,这一桶水付出的辛苦......
这里很特别,有两个门牌号,一定有故事吧?

在道外北五道街33号的大门前(过去的老号是245号),和这两位老哥聊了聊,他们说就生在这个院子,住了五十多年了。左边的老哥说爷爷辈就住这儿,现在家里有位九十四岁高令的老母亲。当我提出想到他的家里看看老人和他的房子的时候,他稍犹豫了一下便同意了。

跟着他走进院子的深处的胡同转了好几个弯进了一个只能转过身的院子,然后进门,这里是我们东北人说的门斗,也是他们家的厨房,很黑,这是我后期调亮了一些。“外屋”是后接的,原来他家五口住的地只有十八平米,后来接了一个小屋达到三十多米。画面右侧的台子是当年他结婚时住的床铺。
进门后又是一片黑暗,但却听有声音说:“谁啊?来客人了?”打开灯后,老妈妈听到声音从床上起身坐起,这是她和孙女的小屋,我站的左侧有台电视机。
老人住的算是外屋,没有窗子,两张床,另一张孙女住。床边上的唯一的桌子。
里屋是儿子俩口子卧室兼客厅,老哥很得意地让我拍拍窗前的鱼缸,我说真的好亲切呢,我小时候家里哥哥自己做的鱼缸和这一样的,还有那假山,他笑了。
我和老妈妈商量想请她到外面给她拍点照片,老太太耳朵稍有点背,我说如果你不愿意动就不出去了,可她说自己能走,天天出去呢。这就是他们家的院子。
转过一个弯,我很担心她的小脚走在这样的石头地上去扶她,老人说说习惯了,没事的。
转弯又是一个窄小胡同,老人每天就是这样的进出。冬天呢?完全不能出门,就要在那黑屋子里呆着。

这一路看得我非常难受,缠过的小脚和步履60多年来已经将这石头磨得光滑了。
也是道外北五道街33号(过去的老号是245号)的院子里,我与对面楼上的老乡们聊天,她们说这里住还着个大妈,是院子里的老住户。我说可否找她一下,结果真把她找来了。当听说我要给拍照的时候,穿着青色衣服的她一定要换一件,一会就换了这件花衣服喜气洋洋地过来了。
拍照的时候,我一直和她聊天,老人的恬淡让人感觉到一种高贵的气质游离在她的身上。看得出来大妈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我这样对她说。她只是这样笑着。
记得那个2007年这个夏日的午后,我先后走进了五个家庭,院子里的人都出来热情的关照,那种感觉你就像回到了自己家的老院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老邻居。这是2012年夏天我朋友们再次来到这个院子,近年有些院子的住房统一搬迁了,不知道现在这个院子的情况怎样。

我来到了大院的组长大家。我问她在这住多少年了?她说不长,才三十多年。结婚后就一直住在这里,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此度过的,还不长吗?我说,她笑了。

这是她家的吊铺,老人在的时候这里都住着人。 这让我想起了《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看到我从邻居家出来,她主动邀请我去她家看看。

她告诉我是从外县来找工的,住的是出租屋,已经来了好几年了,对自己的这个小家很满意,喜欢这院子里的气氛。

这几位老兄都出生在这里,见证了这里的变迁。他们主动为我一一的介绍院子里的住户,很多发展不错的都出去买了新楼,将这里租了出去。
这个院子我记不清门牌号了,但这个中年人给我的印象挺深刻的,因为当时要这里见到的多数都是老年人和孩子,年轻的干部模样的人还真少见。他们告诉我这里来拍过几次电影电视了,老人挺自豪地说赵宝刚都说这里有味道。我问中年人在这住了多少年,他在思考时老太太说你家儿子就是在这生的啊,十多年了啊。
长廊里到处养着盆花,那花在破旧的环境里,分外的温馨。
我非常喜欢道外老院子里阳光的色彩,那年,我参加“发现哈尔滨摄影大赛”,一组反映老道外生活的图片获凛奖。去送展出照片做图的小伙子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二战结束后,战胜国的两位士兵在战败国一个炸得不成样的家中走出来后,一个士兵说:“用不了多久,这个国家就会重新振作起来的。”另一个士兵问:“你为什么呢?”“你没看到在这样的战争年代,这个家庭依然养花,足以说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不放弃可以让自己振奋的亮点。”制作照片的小伙子说:看了你这组照片,让我想到了这个故事。

听到这个年轻人对那组老道外照片的解读,让我非常欣慰。因为在道外的那个午后,我就是一直被老院子里的那些绿叶红花感动着,那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

我说你的花养的真好看,你的地板擦得那么的干净。她说让自己住的地方洁净,那是她的生活习惯。

在鱼市胡同遇到一位道人,他是专程回来看自己过去住过的老房子的。

鱼市胡同,道人说过去这里是专门卖鱼的,胡同上方都是玻璃罩着的,下雨天也不影响买卖。


道人会武术,这是他的徒弟。师徒切磋了一番技艺。
曾经打击几乎没影了的街摊,现在开始渐渐恢复,一来是疫情的需要,二来这也是一个城市民俗风情的一个部分,不该一刀切。

回望这些走过的老院子,似乎每一个情景都记忆犹新。

当时我们几个朋友来到这个院子,就被他们的的惬意日子打动了。


细细的看这张照片,黄花、雕栏、红窗框、砖沙发,还有主人脚边趴着的小狗。最喜欢这样的抓拍,没有做作的姿态,真实的安详。



回望这些走过的老院子,似乎每一个情景都记忆犹新。

当时我们几个朋友来到这个院子,就被他们的的惬意日子打动了。


细细的看这张照片,黄花、雕栏、红窗框、砖沙发,还有主人脚边趴着的小狗。最喜欢这样的抓拍,没有做作的姿态,真实的安详。


秋储大白菜,先晾晾,这个不陌生,但已经有点久远了感觉。
四邻八舍们就是这样边干活、闲适、边聊天。
花与蔓的装点,真的让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这些雕花,这样的斑驳,这份岁月的痕迹,我们该去如何解读?
当年的哈勒滨饭庄。
当年的哈区勒滨小铺。前些日子去复建的中华巴洛克街区,这两个名字的建筑已经改头换面,很阔气了。


当走在这老院子的身影开始变得似乎年轻起来时,发现时间流失得真快,好在,我们有很多美好的记忆留在了这里,不负韶华。



当走在这老院子的身影开始变得似乎年轻起来时,发现时间流失得真快,好在,我们有很多美好的记忆留在了这里,不负韶华。

105张照片,一大番唠叨,看得够辛苦吧?所有的照片上都有我情绪的流露,所以尽管已经减了不少,但依然还是一个长篇。只想把这一个个小故事、小感受留存并分享。如果能与你产生共鸣,那是送一份最好的礼物。

朋友们的留言很珍贵,在此留存几个:
@晴妈
虽然没有找到我家楼梯,但每张照片又那么熟悉,每一个镜头又似曾相识感谢作者帮我们记录下来了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冥想
我们总是希望留住那曾经过往的一瞬,历史的车轮却将这些渐渐推走,抛掷身后。现回头看作者拍的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心中无限感慨。感谢作者的先知先觉以及精准的慧眼视角,让我重温老道外巴洛克曾经独有的风采。
@乔
我看到了我太爷爷当年建的楼房—道外纯化医院。谢谢作者,让历史有了图片和文字,至少让我们这些后人,没有忘记我们的先人,记住了当年他们创业的艰辛。
@玲子
太亲切了,木楼梯,青砖墙,在老道外生活了三十五年。昔日的光阴,在您的镜头中重现,收藏起来慢慢欣赏。
@赵赵
这里哈尔滨人的历史,是记忆。我也曾去拍过,不过没有你的耐力,拍了十几道街,语言也显得苍白,索性就没有文字记录,看到这篇,勾起了我也要一拍为快的冲动,找个日子,出发!
@会飞的猪
时代留给我们的印记,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少了,新巴洛克街区,总感觉少了历史的气息!但愿那个百岁裹脚老奶奶健在,衣着朴实干净…
@张蕾
姐姐用镜头记录了“圈楼”的兴衰,每张画面都弥足珍贵,曾经的美好已成回忆!愿老道外的居民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幸福感,愿中华巴洛克的明天更加辉煌!
@张弘
富有生活气息,如果能修旧如旧,我愿意住在这里,邻里之间无障碍沟通,站在或是坐着小板凳在长长的走廊里唠嗑......
前一篇:明媚的夏日里,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