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心情杂记。

标签:
病房妈妈健康心情 |
分类: 心情故事-音乐-日子 |
自从回到家乡照顾病中的母亲,一向晚睡晚起的习惯已经开始适应晚上陪床几乎整夜不能睡的情况,人的习惯其实很容易改变的,在一种精神的支撑中。即使晚上不陪床也会在清晨四点多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于是来到医院,夜护的姐夫与母亲在睡着,下楼来到医院的树荫里悄然坐下。在这寂静的清晨里有点恍惚,有些惆怅,有些伤感,更有一份痛从心中泊泊地涌来。
79岁的母亲只是因为推半掩门的一小闪失,骨股头摔折。经过医生多方面的检查,诊断母亲现有的身体状况最好是做换骨股头,术后还可以重新站起来。难忘的是将母亲推进手术室的一个半小时之间,母亲由于紧张,血压突然上升至200多,手术的风险很大。做还是不做,这道答卷太难选择了。不做,这就意味着母亲将永远瘫痪在床;做,又怕发生意外。当医生征求我和哥哥意见时,面对这道人生的难题,我们四目相对,艰难地,无法选择。
老天有眼,医生这时告诉我们,血压开始下降,降到190,是个好兆头。我们请求医生再观察二十分钟。二十分钟的煎熬中不见了哥哥,我和妹妹等一大帮家人、朋友守候在手术室门前,那个时候只有祈祷。哥回来说给尹叔打了电话,尹叔说妈这种身体状况和血压做手术没有问题。尹叔是这个医院退休的老麻醉师,而且对母亲的长期血压高的情况非常了解,他的话像一颗定心丸一样让家人心里有了底。这时又有了好消息,血压降到180,母亲的腿有救了!
这是我人生中最为难忘的面临选择的半个小时,当哥问我“做还是不做”时,我无法张口浑身哆嗦。我差点说出“别做了。”谁敢用母亲的生命来冒险呢?感谢哥哥的镇静,这二十分钟给了母亲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对于骨科医生,换骨股头手术是个不大的手术,可对于一个79岁的老人来说,却是一次巨大的生命组合。从手术室到重症室,从重症室到一般病房,从全身麻醉中醒来的母亲术后发生了急骤的变化,出现了极度的亢奋,一改过去少言寡语的性格,开始不停的说,而且思维相当的敏捷,思路也非常的清晰。开始为她没有更多的痛苦而欣慰,但这一直亢奋、不睡觉的表现似乎不是正常的反应又让人极度不安。终于在镇静剂的作用下,昏睡之后母亲回归到了原来的她。这个时候的她尽管喊痛,不断地呻吟、叹息,但这却让人心安了许多。
术后的恢复是个艰难的过程,翻身、擦洗、活动、按摩、喂饭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心理的安慰、情绪的稳定是个不小的工程。这个时候,最简单的快乐就是她舒服了,她睡觉了,她能自己配合翻身了,她能半依半靠地坐起来了,她的情绪稳定一些了。每一点滴的变化和进步都是那么的让人惊喜,今天老妈竟然起来靠着人坐了会儿,我们笑她得给多少钱啊,她说发了工资给我们。
母亲手术的这些日子,好多朋友发来问候的信息和博上祝福,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人在脆弱的时候关怀可以成为一支温馨的强心剂,成为一种坚持的力量。
老妈在术后最初的亢奋中表现异常,但却很有分寸,竟然有点妙语生花的感觉。特别记录下了老妈病中语录:
母亲术后在重症室里监护二十四小时,醒来后她对护理的护士说:你让我坐起来吧,就五分钟,我给你们一百块钱,我现在没带,等我姑娘儿子来了就给你。
母亲躺在床上不能动非常累,总想坐起来。我们说你得听大夫的,你看大夫说了现在不能让你坐。母亲说:大夫来了我听大夫的,大夫走了我就不听了。
大夫来了告诉她说现在你不能动,她生气地把脸扭了过去,小瞪了大夫一下。大夫说:大娘,你是不是生我的气了?她立即变了个笑脸说:我没生气,我哪能生你的气呢?我就是不想说话了。
我说:妈你平时也不怎么爱说话啊,现在怎么了?
妈说:小时候不爱说话,长大了就爱说话了。
妈:你别给我按摩了,陪我唠唠嗑吧。
我:我陪你唠你得给我付费。
妈:行啊。
我:一小时一块钱怎么样?
妈:太便宜了,一小时十块钱吧。(晕,和宋丹丹一个价呢)
我:看你老姑爷多好啊,护理你护理得这么好,还给你擦身子。
妈:老姑爷好,我哪个姑爷都好。——你也挺好。
妈:我昨天是不是胡说八道了?我都糊涂了。
我:你没胡说八道啊,你说的头头是道。
妈:我怎么这么能说了呢,我都成老妖精了。
我给母亲擦身子,她夸我好。
我说:你老姑娘更好,还给你做好吃的呢。
妈说:你们是各有特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