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友人去沪回来送给我一个漂亮的披肩,大红的围巾上面手工刺绣了大朵的牡丹花,标准的中国原素,大俗大雅的感觉。虽然平时不太穿特艳的色彩,但偶尔在幽暗的服饰上佩一亮丽的装饰,还是很提神的。这个围巾的品牌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上海故事”,一下便因着这个名字更加的喜欢上了它。这欲言又止的名字让人浮想联篇,那些有关上海的故事便片片断断地涌上心头。
小的时候,上海是个非常令我向往的地方,那时如果说谁是上海人真得让人另眼相待。记得同院里有对老家是上海的小夫妻,长得高高瘦瘦白白净净的,说着让人听不太懂的软软的上海话,穿着举止总是有种别致的感觉,常常手拉手的出来进去,那时他们几乎就是我偶像。哥哥上中专放假时回来穿了件花纹非常漂亮的毛衣,他说是上海的同学给织的,那时我们的毛衣花色简单,所以非常羡慕人家的心灵手巧。后来这个同学为了回上海竟然放弃了学业,当时很多上海知青为了回到上海都舍弃了很多。
常听人说上海人很瞧不起外地人,去上海见听不懂上海话的人就糟白眼。终于有机会在九六年的时候去了上海,原以为上海还是高高在上,可在那的感觉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上海人的热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是那里的“的哥”,下火车是的哥带着我们找宾馆,他怕我们找到的不合适再打车费用大,就在原地等着我们定好后再走;有一次打车去徐家汇,的哥说坐出租车花费太大还慢,便建议我们去坐地铁等等,那种自然流露的真情很让人感动。
上海商场的店员有种不吃饭也能把人送出二里地的经营之道,我们去一家陶瓷店看陶瓶,我喜欢上了好几种,因为这种东西也不易携带,所以只是看看而已。谁想到让那店员一顿好言相劝,最后买了三个陶瓷瓶和一个小瓷壶才肯罢休,可人家的“忽悠”火候是恰到好处,让你心满意足的离开。
在上海有个夫君收藏相机的朋友,联系过多次但没见过面,听说我们来了便及时赶来,请我们吃了顿大餐,而且一见如故。都说上海人小气,可这位在黑龙江下过乡的老兄却透着东北人的豪气和江南人的细腻,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
(这片紫色灯彩下的感觉我非常喜欢,正如我心中上海的感觉)
上海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王安忆笔下上海弄堂王琦瑶们的故事,还有张爱玲笔下的那些旧上海中光怪陆离风花雪月的故事。我知道那只是早期上海的一段风情故事,或者是心迹,但因之上海在我印象中却充满了神秘且引人的色彩。尽管在开放的早期有段时间上海因深圳的快速发展而失却了过去独有的骄傲,但因之雄厚的底蕴在很短的时候内就紧追上来,仍然是雄居世界发达的大城市之一。
朋友拍了些上海夜色的照片我很喜欢,那种夜上海的气质跃然于心,似乎感觉我也站在黄浦江边感受着它清心的小雨。我想,有一天我会走进这久违的江边看江对岸的灯火,再次感受上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