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察:15条人命背后,真凶到底是谁?(摘自公众号《大家心理》)

标签:
大家心理熊汉忠公交坠江事件心观察情绪压力与健康 |
分类: 微信公众号 |
01
10月25日,50岁的央视名嘴李咏去世;
10月28日,重庆公交坠江,15条生命瞬间消逝;
10月30日,94岁的“大侠”金庸去世。
几天时间,三大死亡事件相继冲击着人们的神经:微信频频刷屏、媒体家家头条、微博铺天盖地,而其中的“公交坠江”群体死亡事件,尽管死亡人数达15人之多,但当时的社会冲击与影响程度,显然远远不及主角是名人的单一死亡事件——李咏与金庸的去世——直到11月2日“公交坠江”事件的原因公布之后,这一群体死亡事件所带来的社会冲击才如原子弹的首次爆炸一样再一次被放大,其影响程度终于反超李·金之死。
今天是11月6日,距离“公交坠江”事件的发生还不到10天,距离该事件的原因公布也不过4天时间!而热点似乎已不再热。热点虽过,尚有余温,此时此刻却正是冷静反思的最佳时机。
其实,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都会有无数个新生命诞生,也会有无数个生命消逝,而生与死其实并不平衡,不平衡的不仅是数量,更是与生死相伴随的情绪——因为生而带来的幸福与快乐远远抵不过因为死而带来的悲伤与痛苦。正常的生与死尚且如此,意外的生与死所带来的情绪冲击反差之大更是难以想象。意外之死,尤其是群体性的意外死亡,对于普遍缺乏死亡教育而深怀死亡恐惧的国人来说,其冲击力自然比对那些从小就有过死亡教育的民族与人群大多了。而对意外死亡事件的及时与深度反思——包括“追捕”真凶——远比看热闹、追热点或者只是感叹一番要重要得多。
02
表面的凶手(表凶)只是一个“what”(是什么)的简单问题,通俗地说就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事件的发生”?也可以说是直接原因。
10·28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的直接原因:女乘客刘某(48岁)因错过下车站点与司机冉某(42岁)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越过中心实线,撞上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导致包括刘某、冉某在内的车上15人全部身亡。
女乘客刘某情绪失控,这是导致此次悲剧事件的直接凶手,但只是表面凶手。这个凶手很容易找到,因为有车上的黑匣子(视频)作证,人们对刘某情绪失控的整个过程显而易见,因此此后的众多媒体、各界专家以及普通百姓也就纷纷把重心都聚焦在“情绪管理”上面了。
当然,情绪失控尽管是表凶,但毕竟也是凶手,相应的惩罚自然免不了,因此刘某的情绪管理能力就成了千夫所指。人们在指责刘某情绪管理能力太差的同时,开始重视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自然也是好事,也算是这一悲剧事件带给我们的仅有的一点有益启示。
那么,该怎样科学管理情绪呢?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03
对于真凶,就要涉及到另一个更难的问题(why)——为什么?
乘客刘某为什么会情绪失控?【她的心理健康吗?车是她家买的?路是她家修的?】
司机冉某为什么会放下方向盘而跟刘某互殴?【他就没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吗?】
一车的乘客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别人真的与“我”无关吗?】
乘客攻击司机的事件为什么会屡屡发生?【这么多的“刘某”是怎么产生的?】
这些霸气的乘客为什么如此霸气?【这世界,除了他们自己,还有谁?】
------
上面的任何一个“why”(为什么)都难以回答,而这些“why”(为什么)后面的答案才是杀害这一车人的真正凶手。
自从重庆万州的22路公交坠江事件的原因公布以后,曾经发生在多地的多起乘客攻击司机事件纷纷被披露出来,有的也曾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甚至在万州的同一线路(22路)上,早在2015年就曾发生过两起类似的乘客攻击司机、抢夺方向盘而导致公交车撞树并致部分乘客受伤的事件,两起事故的肇事乘客分别为一老者(为老不尊的老人)和一女性(这些女性似乎早就不再是“弱者”了)。
也就在这几天,一部17年前拍摄的微电影《车四十四》(Bus44)也再一次被人们找了出来。这部只有几分钟的短片,也是第一部在威尼斯获奖的华语电影短片、第一部获选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的华语电影短片。人们重新翻看此片,不是因为该片获奖,而是惊叹这世上竟有如此之巧合:这部据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微电影,其内容与结局竟然与此次的22路公交坠江如此的相似!都是因为一车乘客的冷漠而导致全车乘客的死亡!
我不由想起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沉默”,这些“好人”真的配得上“好人”的称谓吗?没有了人的社会属性,人与动物也就没了区别。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1989年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根据这一定义,再对比乘客刘某们的行为,这个社会不健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因此,仅仅做好个人的情绪管理真的是远远不够的,或许,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完善法律、调整价值观、建立与遵守规则、设立与提升道德底线------
(欢迎关注大家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