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爆朋友圈的传奇:马克龙(微信公众号:大家心理)

标签:
熊汉忠大家心理马克龙不忘初心婚姻与爱情 |
分类: 微信公众号 |
又一位小马哥火了,同时带火的还有“女老师”,烧起这份“火”的就是众人眼中与心里的好奇、不解、佩服、怀疑、嘲笑以及羡慕嫉妒恨了------。

就在几天前的5月7日,随着法国大选帷幕的落下,39岁的男神马克龙当选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尽管这确实是一条非常引人关注的全球性新闻,但是真正吸引全球人眼光的似乎还不是马克龙当选总统这件事本身,而是马克龙的传奇婚姻与爱情故事:他的妻子布丽吉特不仅比他大,而且大得有点离谱:24岁的年龄差距——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夫妻年龄差距也是24岁,但老夫少妻不仅被世人视为正常,甚至还常常被誉为美谈——对马克龙来说,布丽吉特完全就是一位妈妈夫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布丽吉特不但是马克龙中学时候的老师,而且当时就是一个有了三个孩子的已婚女人、其中的一个孩子正是马克龙的同班同学。
即便在以开放著称的法国,马克龙与布丽吉特的24岁年龄差距的少夫老妻式的婚姻也是惊世骇俗的,因此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不被双方的家人认可,马克龙的父母更是极力反对:当得知16岁的儿子爱上了这样一个妈妈级的已婚女人时,马克龙的父亲差一点从椅子上摔下来!随后就将马克龙转学、并警告布丽吉特不要再见马克龙。可是,年少的马克龙并未放弃,在17岁转学他乡之际,对自己的老师与恋人布丽吉特说:“我一定会回来娶你”!30岁时的马克龙终于兑现诺言,与年已54岁的布丽吉特携手走入婚姻殿堂,也印证了中国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句古话,但故事并没有像中国的传统故事那样随着这一句话而结束,而是在他们的婚姻持续了将近十年后的今天,马克龙当选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于是,他们的故事有点像续集一样又一次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关于马克龙现象,衍生出不少有趣的网文与评论,而焦点几乎都集中在以下三个疑问上面。
疑问之一:马克龙与祁同伟,有关系吗?
马克龙的传奇婚姻之所以让还没有完全退热的《人民的名义》又重新热了起来,其原因似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剧中引起广泛同情的人物祁同伟——祁同伟也是娶了自己的老师,而且年龄差距也不小,老婆比老公大十几岁,在中国似乎也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不可想象的事——马克龙与祁同伟表面相似的婚姻,其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马克龙不仅成了浪漫法国的新总统,而且他们的婚姻还在幸福地继续着;祁同伟虽然当上了公安厅长,但他们的婚姻却从未幸福过,而且他最终还“因此”丢了性命!同样是娶老师,娶的也是自己的老师,而且年龄差距似乎都超过了世俗的承受力,但结果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显然,马克龙不是祁同伟,两者的婚姻更是不同。
马克龙娶女老师,动力源于真情,即便老师大自己24岁,而且还有了三个孩子、尤其还是同班同学的母亲,但马克龙没有退缩、没有屈服于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他是昂着头、挺着胸、直着腰、怀着无比幸福的心情迎娶自己的老师的,支持他这样做的是发自他内心的真爱,因此在开始婚姻的同时,马克龙感觉到的是“得”,是爱情与婚姻的浑然一体;马克龙的婚姻与爱情看起来都是如此的不现实,就像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但就在现实中如此真实地发生了、而且好像还在幸福地继续着。
马克龙17岁未成年时的承诺——“我会回来娶你的”——在克服了重重阻力后的30岁时能够实现承诺,起码证明了三点:
第一,马克龙的心理年龄远比他的实际年龄成熟,他在作出承诺时虽然处于未成年的年龄,但心智上已趋成熟,否则,他不可能在十多年后还会坚守这份承诺;
第二,马克龙绝对是个不忘初心的有担当的真男人。作出承诺容易,年少时的承诺更多也更容易,但现实中有多少成年人的海誓山盟也都不见了踪影呢?而马克龙作出承诺时只有17岁、此后的十几年他为了坚守和兑现当年的承诺,谁能想象他克服了多少阻力、付出了多少代价?要知道,他的承诺对象是他的老师、一个大他24岁的有三个孩子的已婚女人。能够这样兑现承诺的男人,也就有足够的理由让大家相信,他也能像征服爱情一样征服整个法国。于是,马克龙也就成了法国的新总统。
第三,马克龙做的是他自己。他知道他要什么,他在跟随他的内心,所以才会那样的坚定。我做了十几年的压力管理,我知道,除了积极的心态,能够让一个人具有不可思议的抗压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做自己。“Follow your heart,to be yourself!"(跟随你的心,成为你自己)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其实也是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功能。
祁同伟虽然娶的也是自己的老师,但目的只是交易——婚姻和爱情怎么能够用来交易呢?有多少通过交易来实现自身婚姻的夫妻是幸福的呢?——面对大自己十几岁的女老师,即便这个女老师也很漂亮,但在他的内心里他只觉得这是一种纯粹的屈辱,他的当众下跪,跪的不仅仅是众人的眼睛,更是他自己的人格、还有他的爱情,他在迎娶自己的老师时,腿是跪着的、心是趴着的、头也是低着的,虽然他和马克龙一样,他也知道他自己到底要什么,但他要的东西却跟马克龙完全不同:马克龙要的是爱情本身,而祁同伟要的却是权力与荣耀——用爱情作为筹码通过交易换来的——,因此,在开始婚姻的那一霎那,他的内心里感觉到的却是“失”,失去的是自尊、人格、爱情、还有婚姻本身,甚至他整个的自我,其实这些也都曾经是他所看重的。伴随着这份“失”的,是爱情与婚姻的分离甚至完全对立。与马克龙相比,祁同伟的婚姻似乎要现实得多,就像一项赤裸裸的交易,其代价却远远不止爱情,还搭上了他和他老师的幸福乃至他自己的生命。
因此,马克龙与祁同伟(的婚姻)只是表面相似,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
疑问之二:马克龙正常吗?
提到布丽吉特,马克龙这样说道:“没有她,我无法成为自己!”
如果用荣格与佛洛依德的理论来解释马克龙与布丽吉特的婚姻关系,一定会有人得出马克龙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但是,想一想,我们中的每一个人,谁又不曾有过恋母情结呢?中国文化中“女大三抱金砖”、现实世界中众多的“姐弟恋”其实都可以说是恋母情结在婚姻关系中的体现,即便是在最普遍的男大女小的夫妻(包括老夫少妻)关系中,也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恋母情结:世界上哪一对恩爱夫妻在一起的时候,丈夫没有过“儿子”的感觉呢?直接就甜蜜地称呼自己的丈夫为“儿子”的女人也大有人在。
即便是情结,也并不都是不好的,“情结”概念的提出者荣格曾经说过,“只有造成有害行为的情结才能被视为心理疾病”。
那么,马克龙与布丽吉特的婚姻虽然有些“不那么正常”(马克龙自己的话),但并没有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相反,作为老师的布丽吉特被马克龙视为“最亲密的知己”、把“保护和成就马克龙作为自己的事业”、并最终成就了马克龙,也因此,他们的婚姻也被视为传奇而被社会接受、尊重乃至传诵。
其实,有多少天才都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呢?这个不那么正常的马克龙,也让整个法国跟着他一起不那么正常了,那么这么多的不正常又有什么关系呢?
疑问之三:马克龙现象值得效仿吗?
女老师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那是本分与本事;将学生培养成老公,那可能就是一场赌博,赌的或许就是整个人生:要么完胜——学生老公当总统,比如马克龙;要么完败——学生老公丢性命,比如祁同伟。可见,对于男人而言,娶大自己很多的女老师也是一把双刃剑,机会与风险并存;而对于女人而言,也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自己是大龄剩女,说不定未来的老公还在幼儿园里尿床呢!只要你做好充分的准备,将未来的老公培养成才,剩女也就会成为圣女。
很小的时候,我的班主任老师也讲过一个故事,让我至今难忘:
老师问:“如果你去砍树,山上有两棵树让你选,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棵?”
“那当然砍粗的那棵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老师又问:“如果粗的那棵只是一棵普通的杨树,细的那棵却是珍贵的黄花梨,你砍哪棵?”
“砍杨树”,“砍黄花梨”,同学们的意见此时有了分歧,其理由分别是“粗的杨树有用,可以打家具、做房梁”,“细的黄花梨可以卖得好价钱,可以雕刻”。
老师接着问:“如果粗的杨树很直,细的黄花梨却是弯弯曲曲的,你砍哪棵?”
“那还是砍杨树”;
“杨树虽然很直,但太老了,树干中空,虫眼很多,而黄花梨虽然珍贵,但却细而弯曲,而且周围布满了荆棘,也不好砍,你怎么办?”
“------”此时,同学们又开始犹豫、意见再一次不统一了。争论之中,有的同学开始猜测:老师反复改变问题的用意何在?
面对同样的两棵树,同学们的答案却随着老师问题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老师笑了,接着问了最后一个问题:“想一想,当初你为什么去砍树?”
同学们有的沉默、有的在笑、有的发出“哦”“啊”“嗯”之类的恍然大悟似的感叹。老师不再等待同学们的答案,总结似的说:“如果你只是想砍柴,那就砍杨树;如果想做工艺品,自然砍黄花梨,何必管我的问题是什么呢?你们一定不会无缘无故地上山砍树吧?无论什么时候,都别忘了自己当初的动机是什么。”
很庆幸,那时候我就明白了什么是“不忘初心”。
婚姻与爱情,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树,只要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何必管别人有什么;如鞋,只有自己明白是否合适,何必管别人说什么;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何必强迫自己吃别人觉得好吃而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呢?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欢迎关注大家心理:
大家心理大家玩,大家心理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