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012-05-20 18:46:50)
标签:

熊汉忠

就业压力

调查报告

2012

微访谈

心理

大学生

压力管理

杂谈

分类: 中心动态

第二部分:压力分析

 

为了跟往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压力分析部分也分别从压力源、压力感受以及压力应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今年新增加了一个关于主观幸福感的题目,以便分析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压力源、压力感受以及压力应对之间是否相关,期望能够借此指导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最终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提升。

一、压力源分析

就业压力源分为4个维度: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每个维度分别有3道题目,以及2012年新增加的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统计,一共包括13道题目。

1、不同维度压力源的总体得分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1   不同维度压力源的得分

 

由图2-1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压力源上的调查结果与往年基本相似。

 

2、不同学历在各个压力源维度上的得分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2  不同学历的压力源

 

在本次调查中,不同学历人群表现出来的大部分压力源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专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压力源得分都显著高于其他学历人群。总体来看,有一种随着学历的升高,压力源减小的趋势。但个人压力源维度上,不同学历间并没有显著差异(p=0.136)。

 

3、不同入职阶段在各个压力源维度上的得分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3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源图

 

不同入职阶段的人群压力源差异极其明显。其中“往届未入职”人群面临的压力源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其次是“应届未入职”的,而在校大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压力源得分均较低。

 

4、不同性别在各个压力源维度上的得分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4  不同性别的压力源

 

尽管女性在压力源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略高于男性,但压力源对性别差异的影响不大(不显著)。

 

5、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源得分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5  不同期望工作地点的压力源

另外一个影响压力源的重要因素是期望工作地点,可以看出期望在地级城市、县级城市这样的中小城市工作的人,所感受到的各方面压力源显著的多于其他人群;而在个人压力源维度上,期望去乡镇工作的人群要高于其他人群。总体而言在直辖市工作的人群所感受到的压力源处于最低的程度。

 

6、属地与压力源得分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6 属地与压力源

 

2-6显示:被调查者来源属地越偏远(乡镇),他们在各个压力源上的感受就越强烈,而来自繁华的省会以及以上城市的人群则正好相反。

7、家庭收入与压力源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7 家庭收入与压力源

由图2-7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人群在压力源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明显地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8、期望月薪与压力源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8 期望月薪与压力源

不难看出,除了期望月薪在1000元档的人群(可能自身限制或其他特殊原因)外,参与调查人群在压力源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地随着期望月薪的增加而减少。

二、压力感受分析

就业压力感受共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压力导致的生理、情绪和行为感受。每个维度各2道题目,共6道题。

1、 压力感受总体分布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9  压力感受总体分布图(坐标-频率;横坐标-得分)


21 就业压力感受分量表上的总体得分情况

平均数

16.93

众数

18.00

标准差

7.36

标准差

4.196

全距

30

09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得分(19.12),而在2010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平均得分(17.80),2011年压力感受平均得分为(18.00)与去年基本吻合,而今年得分为16.93,可见由于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就业压力逐年下降且基本趋于稳定与常态。

2、 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10  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

 

由图210可以看出,在衡量压力大小的三项指标上,仍然以情绪体验最为突出。而行为体验则相对较弱。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年轻人的情绪管理技能,以有效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3、 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体验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11  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体验

可以看到随着期望工作地点的偏远化,就业压力体验也就逐渐的升高,或许与这部分人群的自信心以及竞争力等相对较弱或者逃避现实等特点有关。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12 选择工作地点的因素与压力体验

 

进一步分析选择期望工作地点所考虑因素时发现:以“生活成本”、“竞争程度”以及“收入”这样的更为现实的物质因素为主要考虑因素的人群,他们在情绪、生理、行为三方面的压力体验都相对突出;而以“社会人脉”、“个人发展”这样更积极的因素为主要因素的人群,他们在三个方面的压力体验都相对较少。

4、 不同学历人群的压力体验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13  学历与压力

在四类被调查人群中,专科生在行为与情绪两个方面都有着相对更高的压力体验,而并没有出现以往的“高压硕士”现象。

 

5、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比较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14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图

 

不难看出,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普遍的压力体验会高于已经找到工作的人群。而在校1-3年级学生的压力体验则较显著地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往届未入职的人群一如既往的成为压力体验最高的人群。这一结果与前面的压力源得分结果完全一致。

6、 性别与压力体验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15  不同性别的压力

女性压力体验在情绪与生理方面上相对较为显著,尤其在情绪指标上的体现更为明显。女性的敏感特质或许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7、家庭收入与压力体验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16 家庭收入与压力体验

 

2-16的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明显影响求职者的就业压力体验:收入越低,压力体验越强。

8、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压力体验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17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压力体验

 

显然,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含社团干部)的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小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求职者。

 

9、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18 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1)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19 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2)

 

由图2-18、2-19两图可以看到:期望月薪正好与压力体验成反比,期望月薪越低的求职者反而体验到更多的就业压力,无论是生理、情绪还是行为体验都揭示了几乎完全一致的结果。

 

三、压力应对分析

能否有效缓解压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采用的压力应对方式是否合理。在就业压力应对的题目设计上,我们选择了两种应对方式,分为向内的“自我调节”与向外的“社会支持”,每种方式分别设计了两个题目,共计四个题目,试图寻找每个维度的积极使用或是消极使用,在计分方面,我们采取了反向计分,举例而言,如果A的自我调节得分很高,那么说明A在自我调节方面做得不够积极与主动,或者采取的是相对被动与消极的模式,并因此带来很多的压力。

1、压力应对方式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20 社会支持维度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图

  

               表 2-2  社会支持维度应对方式分量表总体得分

均值

5.47

中位

5

标准差

1.419

全距

10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21  自我调节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图

          

                                             2-3  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总体得分

均值

5.10

中位

5

标准差

1.475

全距

10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总体的被调查人群采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平均数(5.47)略高于中位数(5),同时采用“自我调节”应对方式的平均数(5.1)也略高于中位数(5),表明参与此次调查的大学生在选择缓解压力应对方式时,无论是积极的采取自我调节,或是寻求社会支持的意愿与行为都是略显不足的。这一结果基本与前面2009-2011三年的结果一致,说明正确的减压途径和理念还是有待宣传和推广的。

 

请看下表:

2-4  应对方式与压力得分相关

相关性

 

压力感受-情绪

压力感受-生理

压力感受-行为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自我调

压力感受-情绪

Pearson 相关性

1

.382**

.453**

.155**

.451**

显著性(双侧)

 

.000

.000

.000

.000

N

4388

4388

4388

4388

4388

压力感受-生理

Pearson 相关性

.382**

1

.493**

.101**

.338**

显著性(双侧)

.000

 

.000

.000

.000

N

4388

4388

4388

4388

4388

压力感受-行为

Pearson 相关性

.453**

.493**

1

.164**

.441**

显著性(双侧)

.000

.000

 

.000

.000

N

4388

4388

4388

4388

4388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Pearson 相关性

.155**

.101**

.164**

1

.255**

显著性(双侧)

.000

.000

.000

 

.000

N

4388

4388

4388

4388

4388

应对方式-自我调

Pearson 相关性

.451**

.338**

.441**

.255**

1

显著性(双侧)

.000

.000

.000

.000

 

N

4388

4388

4388

4388

4388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从表中不难看出,无论是社会支持的应对方法还是自我调节的应对方法,都与压力感受形成了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不管选择哪种方法,只要应对消极不够主动,必将感受到更大的压力体验。

 

 2、就业阶段与应对方式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22  不同就业阶段的应对方式

 

由图中可见:就业状态与压力应对方式之间也有直接的关系,不同的就业状态有着较为集中的压力应对方式倾向。不难看出,未入职的人群较已入职的人群应对方式都更为消极(得分高),而其中又以“往届未入职”人群最为明显。

 

3、兼职、学生干部经历与压力应对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23  兼职与压力应对方式

 

从图中不难看出,无兼职经历的人在两种压力应对方式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有过兼职经历的人群,表明没有兼职经历的人群在压力应对上显著的要比有兼职经历的人被动消极。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24  学生干部与压力应对方式

 

对比而言,在两种压力应对方式上,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人群显然更要消极一些。

 

4、期望月薪、不同学历以及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应对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25  期望月薪与压力应对方式

 

由图2-25可以看到:随着期望月薪的增加,自我调节也逐渐的趋向积极,这一点或许与高期望月薪人群,低压力,高能力,高竞争力的特点有关。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26  学历水平与压力应对方式

 

相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学历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上,即:随着学历的上升,应对方式渐趋积极,但博士生较为例外,其原因一方面或许与博士生数据相对较少有关,另外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或许博士生在寻找工作时,无论从定位到心态,可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27  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应对方式

 

从期望工作地点来看,不难看出随着工作地点的偏远化,大部分人群的自我调节也趋于消极被动。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28  选择工作地点的标准与压力应对方式

 

但即使是选择同一类别的工作地点,随着看重点的不同,应对方式的选择仍有差异。不难看出,看重生活成本与收入、竞争程度的人群,在自我调节上都较为被动,而看重个人发展与社会人脉的人群则相对积极。这与心理学中所强调的,积极选择可以改变消极命运不谋而合。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29  总体消极应对与压力感受

 

进一步分析消极应对与压力感受之间的关系发现: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模式的人群,其压力感受得分显然越高,两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四、幸福感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增设了有关幸福感的相关问题,其中题目采取反向计分,即得分越高,幸福感越低。得到结果如下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30  总体人群的幸福感

 

2-5 幸福感的描述统计

 

N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幸福感

4388

0

5

2.79

1.074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

4388

 

 

 

 

 

 

 

 

从图2-30以及表2-5我们可以看到,受调查人群的幸福感总体来看更偏向“比较幸福”一侧(平均值2.79<3),而更多的人群其幸福感主要集中在中间水平(“一般”)。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2-31 幸福感与压力体验

 

图中可以看到:幸福感与压力体验正好成反比,幸福感越高的人在求职时的压力体验越低,而越觉得不幸福的求职者反而体验到更多的就业压力。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幸福感与各种压力指数有着显著相关。

 

2-6  幸福感与压力源以及压力体验的相关性

 

压力源-家庭

压力源-学校

压力源-社会

压力源-个人

压力感受-情绪

压力感受-生理

压力感受-行为

福感

Pearson 相关性

.232**

.228**

.139**

.207**

.346**

.272**

.328**

显著性(双侧)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N

4388

4388

4388

4388

4388

4388

4388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不难看出,幸福感与各种压力体验以及压力源和行为都有着较为显著地正相关,即是说,低幸福感的人拥有高压力体验以及高压力源和更为消极的应对方式,这说明压力是影响个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也更加强调了正确缓解压力对提升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