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采访:减压培训

标签:
熊汉忠李一龙北京青年报减压培训心理减压职场压力白领杂谈 |
分类: 媒体报道 |
今天的北京青年报发了一篇关于减压培训的综合采访文章,其中有我的采访内容,转发一下:
日前,普华永道潘洁“过劳死”事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事实上,随着白领、工薪阶层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各种职场疾病也相应出现。针对这种现状,时下各种针对白领的减压培训班也纷纷亮相。面对琳琅满目的减压培训课程,有关专家指出,切莫盲目跟风报名各类培训班,还是应该从自身出发,弄清自身压力源头,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相应的解压方式。
●减压培训项目可谓琳琅满目
传统的减压培训:心理减压辅导课、拓展减压培训……新兴的减压培训:催眠减压法、情绪发泄中心,甚至包括以按摩理疗为主的减压辅导近来不断涌现。一时间,社会上各种减压培训课程可谓琳琅满目。
据中华英才网职场专家介绍,减压培训类型较多,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调剂白领生活。例如在相关培训中,讲师会讲解如何借助心理暗示,有规律的、适当的运动与饮食,管理自己的压力与情绪。白领们通过相关培训,可以了解到舒压、放松自己的方式,如进行冥想等活动可以使白领们得到暂时的放松与缓解。对于这些培训,中华英才网职场专家提醒,职场人士如果感受到了压力,一定要先分析压力的由来,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减压培训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的确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不能视之为“万能药”。
伊德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边蕾指出,从心理咨询角度讲,目前做减压培训的机构还不多,更多的减压培训集中在拓展训练和户外活动上。所以造成减压培训未必能起到很好的减压作用,更多的减压效果来自于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参加减压培训是给自己一个轻松下来的机会,一个借此认识自己、关爱自己的机会。所以做了哪些减压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端正目的,是以发现自己、体会自我为主的。因此,切不可将全部的希望放手交给减压培训,否则就陷入了误区。另外,要注意不可被动减压,减压培训班绝不是“感冒药”,吃上药就一定能治好。真正的减压来自每个人的心灵,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训练。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熊汉忠主任也指出,减压培训班的出现说明了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白领阶层的减压意识也都在增强,同时参加减压培训班本身也是一种减压的方法。现在的减压培训班越来越多,可分为心理减压和非心理减压,一方面组织机构要明确自己的服务意识,设计丰富多彩的减压活动,来让参与者释放压力;另一方面,参与者不仅要通过学习各种减压课程来释放压力,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减压活动中,参与者之间要相互了解,通过了解别人的压力、分享别人的压力来彼此缓解自身的压力。
●减压需要调整的不仅是身体和心理
职场压力大是目前人所共知的现状,在巨大的压力下,白领们放弃休息、经常加班,透支了体力,长此以往导致健康下降,最终诱发隐性的疾病,导致悲剧发生。不过,面对新兴的减压培训,专家们指出,职场人在重压下透支的不仅仅是体力和健康,对各方面的能力也存在损害,因此减压培训的主导方向不应局限于身体、心理方面,而且使用的减压方式和方法更应多种多样。
北京国奥心理医院主任医师卢苓表示,会导致“过劳死”的压力有很多,这些压力囊括了职场心理压力、体力透支、升职竞争、职场人际关系等等。长期的职场压力先是会导致身体免疫能力的下降,从而带来各种身体器官机能的不适,最终会突发各种疾病。
大学生求职服务机构“过来人”CEO王迈认为,其实白领减压不光是培训,很多事情可以减压,像运动、做SPA、唱歌、聚会聊天都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培训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因为压力本身只是个表象,压力的背后是每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态度、精神状态等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些东西集中体现在一起就表现为压力。所以说,无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个人的层面,要想真正达到减压的目的,更多的是给自己寻找到合适的压力释放途径。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人从事的工作并不是他们喜欢的工作,生活并不是他们所认为完美的生活,他们要分清楚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这些都是压力的来源,而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压力的来源,而是如何来面对压力,用正确的心态来处理好压力。减压,最核心的方法并不是如何去缓解和逃避现状,而是如何来面对和处理现状。
●减压培训市场良莠不齐,选择需慎重
目前,各种减压培训的质量可谓良莠不齐,很多培训机构看到了市场的需求,于是一些质量低劣的培训班也混进了减压培训的行列。对此,专家们建议白领应选择正规的、有正式营业执照的,最好是正规机构开展的有资质的减压培训班。
卢苓认为,各种减压培训班现在还缺乏监管,不少是没有正式营业执照的培训机构,招了几个所谓的治疗师就从事这种减压培训的工作。因此,大家应清楚认识到,参加减压培训班是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关键还是靠自己的调节。因为就算参加了减压培训班也只是暂时缓解压力,长期的话还是要靠自己。
中华英才网职场专家也提醒广大职场白领,切莫盲目跟风报名各类培训班,还是应该从自身出发,弄清自身压力源头,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相应的解压方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反作用。文/李吉吉、李一龙
前一篇:512三周年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