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熊汉忠李昂心理学成语故事压力管理学点心理学公益课堂杂谈 |
分类: 减压随笔 |
成语故事中的心理学2
盲人摸象中的心理陷阱
盲人摸象,语出《大般涅盘经》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国君,大象就像一只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一堵墙。”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这个故事原意是说以偏概全,但是其实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巨大的心理陷阱。仔细分析盲人摸象的过程,所有的盲人都是在大王的命令下每人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然后被告之,须以自己摸到的部分来形容大象。可以看出,盲人们之所以得出荒谬而且可笑的结论是因为镜面王的步步指引。但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反而继续对摸象的盲人嗤之以鼻呢?在心理学上,这种心理现象属于归因偏差,具体来说就是基本归因偏差。
要了解这个现象,就要首先了解是什么是归因。
归因就是指根据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就是我们常说的找原因。基本归因偏差又称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对人不对事。在盲人摸象的故事中,镜面王就是利用了人们这个心理弱点,从而让人们认为盲人愚蠢而忽略了镜面王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人在日常归因中常常犯的一个错误。人们在归因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将他人的错误归因于他人本身,将自己的错误归因于外界环境,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运气等外在因素,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听起来很悬?那让我们换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手电筒式”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双重标准。
为什么人会采用上述所说的双重标准,原因很简单,心里舒坦。单纯的将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会让自己更舒服;把成功归结为自身的能力,也会让自己更舒服。但是真的如此吗?研究表明长期的双重标准,也就是归因偏差,会导致自大,自满,人际关系下降等不良效果,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通俗的说,你老看别人不成,看自己成,那怎么能不出问题呢?
归因与食物一样,心理健康好比人的身体。“挑食”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心理健康需要良好、正确、多样的归因。简单的说就是在失败时候不要一味的进行外归因,寻求自身原因总结错误。而在成功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进行内归因,看到别人对你帮助和成功中的不足。在脆弱的时候多进行外归因,不要把问题老往自己身上揽,对待他人的成功多进行内归因,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把眼光放远,全面正确的看待问题。在脆弱的时候用归因保护自己,在强壮的时候用归因警戒自己,不断成长。这样才能身心健康,理智清醒,丰富多彩的进行生活。
归因理论
稳定性 |
控制源 |
|
内在的 |
外在的 |
|
稳定 |
能力 |
工作难度 |
不稳定 |
努力 |
运气 |
【想现场聆听心理专家的指导、亲身体验心理学的奥秘吗?
请点击“学点心理学”公益课堂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