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职场压力管理: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良方

(2009-03-06 09:51:09)
标签:

熊汉忠

压力管理

心本管理

企业培训

金融危机

压力管理中心

分类: 媒体报道

金融危机激发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隐患,缓解员工压力势在必行
职场压力管理: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良方
———访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博士

 

 

 

    

 

 

 

http://www.ceccen.com/epaper/newspic/13264/s_4b0ac2cfa821fe77d9051573527fde41331772_5qy16b3a.jpg




  □刘建华/文
在全球金融危机向中国袭来的时候,“压力”已越发成为职业人士尤其是企业家们所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如何有效预防、应对与缓解因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种种压力,人们都在尽力地寻找灵丹妙药。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结识了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熊汉忠。据悉,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及北京青年宫的大力支持下,熊汉忠于2006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压力管理服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机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出于职业的敏感,笔者对熊汉忠以及他的压力管理中心产生了很浓的兴趣,于是,日前就压力及压力管理这一热点话题,对熊汉忠做了一次专访。
  金融危机之:压力管理
“金融危机肯定会带来普遍的压力,而且据世界卫生组织所提供的历史资料显示,每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都会导致精神健康问题加剧”,熊汉忠说,“事实上,据我所知,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心理咨询机构的来访者人数也在明显上升,这只是个人层面的;对于企业而言,许多企业在压缩企业培训经费的同时,我发现有关压力管理方面的培训需求却在显著增长。在与这些企业的沟通过程中,我注意到,既有因为出了问题来求补救措施的企业,也有未雨绸缪,希望通过压力管理培训达到预防问题的企业。”
  熊汉忠认为,“从专业上讲,后一类企业的管理者更有眼光,因为预防比补救花的成本要低得多,而压力管理的基本理念就是预防。”金融危机之“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缺乏预防意识所导致,而压力管理正是个人与企业迎接与安度此次金融危机之“机”,或者说,预防性压力管理可以转“危”为“机”。
  据了解,今后一段时间,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显现得会更加明显,国内企业员工的压力也将呈现得更多。但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加大了对员工压力管理方面培训的投入力度,如奔驰(中国)、中海油等。在金融危机下,员工心理压力的疏解和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压力管理之:心本管理
第一次听说心本管理的概念,而心本管理是熊汉忠职场压力管理培训的核心,也是与一般的同类培训最大的不同。据熊汉忠介绍,心本管理对于企业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这里的心本管理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在培训中采用心理学的手段(心理理论、心理测试、体验游戏等)来帮助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管理压力;二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同“心”,而不是回避、推卸压力,以激发员工的潜力,与企业共渡难关。
  熊汉忠说,在他的培训课程中,精心设计了许多心理学游戏,让学员有机会充分体验、感悟与回味,最终达到放松身心、增强抗压能力的培训效果。
  “心本管理被称为管理学上继物本管理与人本管理之后的第三次革命。简单地说,就是用心管理员工,或者说抓住员工的心。在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时,心本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企业EAP(员工帮助计划)也是实施心本管理的很好措施。心本管理是通过培训、与员工互动等多种方式,用心对待员工,使员工对企业有很好的认同,将自己看做是企业的一员,而非一个雇员,将自己与企业连成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危机到来之时,让员工可以自觉地与企业共进退。”熊汉忠解释说,因为员工的心已经在企业里了。
  压力管理之境界:减压、分压与化压
对于减压,人人都知道,似乎人人都需要,好像是应对压力的惟一方式,其实不然。为此,熊汉忠首次提出压力管理的三个境界:减压、分压、化压。
  消极思维的人都习惯于 “减压”,这只是压力管理的第一个层次,因为“减压”的潜在意义就是认为压力是不好的,所以要“减”,其极端思维就是消灭压力,显然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太合理的。
  “分压”是压力管理的第二个层次,即能区分所谓“好”的压力(比如升职与加薪等)与“不好”的压力(比如下岗与减薪等),从而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化压”才是压力管理的最高境界,所有的压力都能为我所用,即便是最“不好”的压力(比如危机之“危”),也能“化”为“好”的压力(比如危机之“机”)。本质上就是利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积极思维、积极行动,最终取得积极的成效。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以通过系统的压力管理培训,学会利用此次金融危机这把压力的 “双刃剑”,将消极影响减至最低,并能最大程度地发现其中的有利与积极的因素。
  职场压力管理:中国第一品牌
采访中笔者得知,16岁进入大学、23岁研究生毕业并走上大学讲台的熊汉忠,在大学辛勤耕耘了十多个春秋之后,毅然放弃了稳定而具有诱惑力的大学老师工作,于2004年在北京卡耐基成功素质培训学校率先推出了面向职场白领的《职场心理素质训练》培训课程;2005年又推出面向企事业单位的培训课程《职场压力管理》。
  2006年初,他创办了国内首家专门从事压力管理服务的应用心理学机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先后为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原兵器工业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银行总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联想集团、首旅集团、奔驰(中国)、欧盟商会、中海油(深圳)、阳光万康、拜耳(中国)、联发科技(台湾)、广东卓域等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卡耐基成功素质培训学校、奥运会骨干志愿者等提供过压力管理、情绪管理以及心理健康的培训。
  尤其在北京青年压力管理中心成立以后,熊汉忠将主要精力都放在《职场压力管理》课程的研发与完善上面,不仅组建了国内一流的心理学家团队,而且与美国、英国、丹麦、俄罗斯等多国心理学机构合作,利用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这个平台,致力于打造《职场压力管理》企业培训课程的国内第一品牌。
  他的《职场压力管理》培训课程已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尽管有CCTV、BTV、《人民日报》、《Chinadaily》等4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先后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但熊汉忠心中并无得意之情。他告诉笔者,一方面,国内从事压力管理服务的人员和机构都很有限,尤其是在为社会提供专业的压力管理服务的能力上,远远不能跟发达国家相比;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人在对待压力管理服务的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偏见。
  “无论是我个人,还是压力管理中心,要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更多的力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们愿意与企业界的朋友一道,携起手来共同渡过此次金融危机的难关。”熊汉忠最后向笔者坦露这样的心声。
职业经理人减压四大妙招
职场心理学专家 熊汉忠
■时间管理,学会放弃

从重要性与紧急性两个角度对全部事情进行分类,丢掉一些相对不紧急的事情,可以有效缓解工作负荷太重的压力。
■调整心态,学会放松

心理培训中常用的放松方法有肌肉放松、静思冥想等。其中,肌肉放松法专业性较强,可以求助于心理学专业人士;而静思冥想法简单易行,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具体步骤是:首先,以一种自己感觉舒服的姿势坐下来,闭上眼睛,缓慢而均匀地深呼吸;其次,想象自己喜欢的自然情景(如海边、草原等),使自己置身其中;如果有什么不快之事,此时可以进一步将此事“实体化”,即将此事想象成一个容易控制的小物体(如小石头或小虫子),再将它扔掉;最后,慢慢睁开眼睛,回到现实。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驱除疲劳,对于缓解人际冲突也有一定作用。
■适时充电,学会更新

不仅可以保持知识常新,更重要的是使思维活跃、观念更新,从而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
■合理宣泄,学会排解

一些消极压力,需要找到恰当的途径加以解决。如运动、谈话、书写、“空椅子”技术等。其中,“空椅子”技术专门用来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其原理就是换位思考。操作过程是: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摆放两把椅子,分别代表冲突双方(A代表你本人,B代表另一方);你坐上自己的椅子,就某一件引起冲突或不愉快的具体事件,对另一把椅子(B)说出自己(A)对他(她)的看法或感受;然后坐到另一把椅子上,你就成了B,以B的心理,回应刚才A的感受;回到原来的椅子,又成为自己(A),继续与空椅子B交流;重复以上过程,直到完全理解B为止。初次使用这种“空椅子”技术,最好是在心理培训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后完全可以自己独立操作,对于化解人际冲突非常有效和实用。
  此外,定期亲近自然、多和家人相处、适当照顾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对于高级经理人来说都是相当有效的减压方式。
熊汉忠博士档案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曾任北京卡耐基成功素质培训学校心理中心主任。兼任原劳动部核心技能培训专家组成员,《北京娱乐信报》、《健康时报》、《现代教育报》、《北京商报》等特约职场心理顾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科协公众科技网心理专家,北京科协企业心理专家委员会专家等。主讲课程:
  《职场压力管理》、《职场心本管理》、《职场心理健康与心态调节》、《职场中的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职场情绪管理》、《职场心理素质训练》、《职场人际管理》等。
?/T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