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后心理援助的几个特点

(2009-01-08 16:09:16)
标签:

心理援助

地震

压力管理

网络文章

杂谈

分类: 减压随笔

应中国科协心灵港湾网站之约,就灾后心理援助写了一篇短文:

 

震后心理援助的主要特点

 

熊汉忠

 

512汶川地震后,全国各地的心理学工作者纷纷奔赴灾区,为灾民实施心理援助,一些电视媒体上也频频出现心理辅导的场面。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心理援助”也随之成为广大媒体与普通大众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发生半年以及更长时间之后,当更多的灾民更加需要实实在在的心理援助之时,那些当时赶场一般奔赴灾区的所谓心理学工作者,如今却难见踪影了。作为一家专门从事压力管理服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机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曾先后派出7支心理专家队伍,奔赴灾区为不同的灾民群体实施心理援助,本人也参加了其中的6次心理援助工作。结合个人的一点工作体会,也希望对今后的心理援助工作提供参考,我认为震后心理援助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长期性

如果没有这种长期的准备,建议最好不要去灾区做心理援助。与心理咨询相类似,在真正实施心理援助之前,首先必须与被助对象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将帮助落到实处。那些蜻蜓点水似的一次性的心理援助,更多的只能是给被助对象造成二次创伤或重复创伤。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前期的心理援助过程中确实是屡见不鲜。相比较而言,那些长期坚持实施心理援助的单位与个人,在实施效果方面自然就好得多,也更容易被灾民以及当地政府与相关机构所接受。

二、连续性

对于同一批被助对象而言,实施心理援助的人员必须相对稳定,最好也是同一批专业人员,起码要保持主要人员不变。保持心理援助的连续性,可以使得援助效果更加深入与稳固。

三、需要性

要以满足被助对象的需要为首要条件。那些以救世主身份出现的所谓心理援助,做的只是施舍性的工作;那些在地震以后赶集似的强行实施心理援助的人群,更多的只是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或者捞一点政治资本用以炫耀,或者积累自身经验帮助自我成长。显然,这些所谓的心理援助常常会引起灾民反感,有的还会造成重复创伤。

四、多样性

实施心理援助时,对于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对象,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或书本上的方式。最初的物质援助也可以是心理援助的特殊方式。灾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来访者,援助者也同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师。我个人认为,援助者可以同时(或不同时间分别)充当咨询师、朋友甚至亲人等多种角色,需要注意的只是援助者所把握的“度”。只要有利于被助对象走出地震阴霾并健康成长的方式都是可行的。

五、联合性

仅仅依靠外地的心理援助力量是不够的,这样不仅成本高,而且援助效果有时很难及时;因此,需要培训、调动本地的心理专业资源,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

仅仅依靠单纯的专业性心理援助也是有限的,可以整合多种资源,联合多方力量(如团委、妇联、工会等组织机构以及家庭、学校、朋友等人际资源),采用物质的、精神的,团体的、个人的多种方式。

因此,可以说心理援助是一项立体的联合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针对灾区的心理援助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成功;坚强的灾区人民也一定能够尽快摆脱地震的不良影响,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科协网站连接:http://heal.cpst.net.cn/xlgw/rdgz/2009_01/232352869.html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网址:http://www.stresschina.com/cn/index.as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