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丹现象与古典热潮的心理分析

(2007-04-01 09:42:22)
分类: 减压随笔
下面是几天前应约给一本杂志写的一篇稿子:
 

古典热潮与心理减压

——“《于丹论语心得》热”的心理分析

                             熊汉忠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

 

不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雍正王朝》、以及《康熙大帝》等一系列制作宏大、妇孺皆知的古典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单就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栏目《百家讲坛》而言,从阎崇年开讲《正说清朝十二帝》点燃一把火开始,到易中天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品三国》而“红遍大江南北与长城内外”,再到“美女教授”于丹只用了短短7天时间就因为《于丹论语心得》而“火得不得了”:不仅讲座场场爆满,书的销售更是连创记录——8小时现场签售1万多本、1个月销量突破100万册!因此,《于丹论语心得》在创造多个记录的同时将古典热潮推向了一个几乎直冲云霄的顶峰。不仅于丹本人因此“红得发紫”,就连借“倒于”之名而急于出名的“十博士”也终于名声大振,甚至一些博主就因为在自己的博客里发了一篇“挺于”或“倒于”的博文而使得博客点击率一路飙升,《于丹论语心得》也同时带动了如《论语译注》、《论语读本》以及《论语解读》等与《论语》有关的古典书籍的畅销------,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都透露出一个共同的信息,那就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正在迅速回升,并因此而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的古典热潮,一批“学者明星”也随之产生,并且,由此产生的古典粉丝的数量大有赶超“超女”粉丝的趋势。

那么,这一股古典热潮,尤其是“《于丹论语心得》热”现象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一些什么呢?我们不妨尝试着作一次心理分析。

平衡心理

现在的“热”实质上可以说是源于以前的“冷”。作为国学ABC的《论语》,本来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人生读物,“冷”与“热”都非常态,但实际上,《论语》在历史上却遭受过几次非同寻常的“冷”遇。远的不说,就在近现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文革期间,《论语》就分别被“打倒过”两次,尽管这两次的被“打倒”意义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冷”:前者的“冷”,主要针对的是《论语》中落后而保守的成分,而后者却是将《论语》彻底否定。毕竟,在五四期间,批判《论语》的多是文化人,而这些当时的文化人本身有很深的国学功底,针对当时贫穷的中国,他们认为中华民族更需要西方文化中先进的思想与科学知识,以拯救我们的民族;而在文革期间,打倒《论语》的人有很多几乎都没有读过《论语》,他们的目的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这两次的“冷”遇,几乎让国人逐渐将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经典完全忘却了。然而,传统文化的内涵毕竟是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而深深地根植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的,因此,一旦时机合适,“冷”藏的种子立即发芽甚至疯长就不足为奇了。人们对待《于丹论语心得》的感觉,就如同一个久别故乡的人,多年之后偶然吃到童年时候喜欢吃的家乡饭菜一样,那一份兴奋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热”。因此,传统文化在经受长时间“冷”遇之后出现的“热”潮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平衡。

需求满足心理

《于丹论语心得》热,同时揭示了整个社会所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匮乏。

几十年间盛行的拜金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确让更多的人钱包鼓起来了,但这种物质上的丰富却同时掩盖甚至阻挡了人们内心真正的需求,整个社会因此而显出一种严重的精神匮乏,因而人们的快乐感似乎更少了,困惑也更多了。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基本生存的需求满足之后,人们心理情感的需要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于丹论语心得》以“半部论语修自身”的提示,正好满足了这种安顿心灵、追求精神快乐的大众需要。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讲,人们似乎找到了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而同时也反应了一种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归宿感。

减压心理

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变革时期,太多的“变化”让人们面临太多的“选择”而显得无所适从,“压力”也如影相随而使得人们身心疲惫。于是,更多的人想寻找好的“减压”方法。遗憾的是,人们以为这些压力都是因为外界原因所导致,因而在寻找减压方法的方向上走入了一个误区:“向外”寻找而不是“向内”寻找,这样,即便懂得了各种“减压技巧”,比如“减压10招”、“减压50法”等,却仍然不能解决内心的疲乏,最多也只是暂时将压力稍稍缓解,有时甚至不减反增。在于丹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解读《论语》时,人们似乎突然发现:真正的减压方法就存在于我们自身,就在我们老祖宗的宝贝里面,也似乎同时明白了我们内心真正的需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于丹论语心得》对于纠正人们的减压误区可谓功莫大焉。

从众心理

我在网上曾见过这样一首诗:“京城书市蔚奇观,半日签名逾万千。清早门庭人济济,夜深场外队弯弯。常闻《论语》多生涩,谁料如今当美餐。饥渴寒风全不顾,三更也要见于丹!”许多的人甚至到了以“不知于丹为耻,未读《心得》为辱”的地步。毕竟,“于丹”粉丝的总体文化层次都不低,能成为“于粉”似乎也显得更有身份。于是,就如同抢购一般,不少人也以购得一本《于丹论语心得》为荣,能够得到于丹亲笔签名的当然更好,至于买回来以后是否真的去读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国人的从众心理本来就很强,加上媒体的巧妙宣传,使得“《于丹论语心得》热”等古典热潮迅速升温与蔓延,这种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在这股热潮的背后,也难免有一些虚火的成分。

 

对于于丹及其心得,尽管有褒有贬,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于丹论语心得》热”为代表的古典热潮,对于普及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功不可没的。而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与热爱,如果能够如于丹本人所言“以温暖而恒常的”方式进行,那当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和福气了。

 

 

2007-3-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