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体报道 |
气愤和苦恼时换个角度想
2005-9-9北京娱乐信报
一个人走出家庭,步入社会,会承受很多挑战和压力。没有谁会在事业上一帆风顺,有的人能把握机会,获得成功;有的人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力挽狂澜,扭转大局;但是有的人一蹶不振,消沉颓唐;有的人因为婚姻、情感、家庭的波折而影响事业,事后痛悔不已,却为时已晚。为什么在同样的学历、资历和能力的情况下,面对机遇和挑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
当今的社会竞争从拼学历、拼能力,已经到了“拼心理”的阶段,现在的竞争是在事业中某个“关键点”上的比拼,大家都在冲刺,你做好准备了吗?
昨天上午,国内知名心理培训专家熊汉忠博士来到本报心理咨询热线旁,就“成功心理素质”这个话题与广大读者交流,读者参与非常踊跃,热线铃声不断。熊博士连续两个小时为读者解答,具体而又细致地帮助心有困惑的读者。今天我们选登熊博士的部分解答,供读者朋友在工作中借鉴。——编者
为了自由选择承担压力
读者A:我原来在国企办公室工作,前些时候我买断了工龄,毅然走了出来。到现在我已经换了好几个工作,感到工作特别“不稳定”。在以前的单位,计算机、财务我都学过一点点,因为没有压力所以都不精,如今感觉不够用,我现在非常迷茫,感觉自己就像一片羽毛轻飘飘的。
熊汉忠:首先,多次变换工作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这是正常的。以前在国企,压力小,自我发展的动力也就小。如今进入了市场,对人才要求高,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所以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就像买电影票,以前按号就座,肯定有位置却没有选择;如今,没有排号了,你自己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座位,是不是偏了、远了,自己要调换,其间遇到的辛苦就如同被椅子磕碰一样。但是,你每调一次座位,你就离最好的位置近了一步。现在不稳定的状态就是你不断铺垫的过程。
其次,看问题的立足点要变换一下。羽毛虽然轻,但最终还是会落下来的。你是自由择业,是在挑适合自己的最好的工作。我们可以用两可图来说明(见下图)。
如果黑色为背景,则主体部分(白色)为花瓶;如果以白色为背景,则主体部分(黑色)为两个人(头)(面对面)。我们看待问题时,只要换一个角度就能欣赏到别样的风景。
现在虽然不稳定,但是作为一个机会却对你今后的发展有帮助。你在国企办公室里,没有人要求你很多。现在呢?更多的要求会充分挖掘你的潜力,这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以后的方向是积极的。
第三,你选择出来,说明你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和潜力。你需要适当调低个人的期望值,按照自己的比较现实的想法踏踏实实地去发展。
从“坏事”中收获快乐
读者B:我是小学老师,最近家里出了些事情,我心里很难过。对淘气的学生态度会不好。我也知道学生年龄小不懂事很正常,但是一生气就管不住自己。我该怎么办?
熊汉忠::您已经意识到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迁怒到无辜而天真的孩子身上是不妥当的,这说明了您实际上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您用“年龄小不懂事是正常的”来描述学生,表明您的内心里对他们还是充满了理解和爱的。我建议:
1.追根溯源。让您对学生发脾气的根源似乎在家里,因此,您可以看看是否可以将这些事情处理好。
2.认知调整。如果事情已经发生,而且负面的结果也无法挽回,那么,您可以改变自己对待结果的态度。影响一个人情绪的原因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所谓“境由心造”就是这个道理。从“好事”中得到快乐,相信人人都会;能从“坏事”中收获教训甚至快乐,这才体现您的过人之处。
3.增强使命感。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他们的“命运”可都在您手里掌握着呢,多幸福呀!事实上,在所有的老师里,对人生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小学老师,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想象一下您的学生将来成人以后还能记起您的微笑,多美!
出现隔阂先反思自己
读者C:我在国企工作,最近特别郁闷。因为我的同事老余年龄比我大,以前我们各干各的,关系还融洽;如今我们有了竞争,而我的业绩比她好,我感觉她对我开始使坏了,我一直都忍让着,我该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熊汉忠:在没有竞争之前,你们关系融洽,表明你们双方对这种融洽的关系都是有贡献的。一方面,您尊敬她,让她的价值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她可能也关照了您,因而双方都在给这种关系注入营养。
而有了竞争以后,您就“觉得”你们之间产生了隔阂,比如担心她会因为您的业绩比她好而嫉妒您,甚至认为“她开始对我使坏了”等。当您产生了这一类想法后,您就会专注于寻找她对您使坏的种种迹象,而且往往能找到相应的“证据”。可能在以前,她也有同样的行为,但是您并不会这么想。
所以,可能变化的不是她,而是您的感觉;变化的不是一方,而是双方。另外,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尤其是处于强势位置的人更需要理解处于弱势位置的人。作为强势位置(业绩好、比她年轻)的您,更要主动去与其沟通,理解她因为业绩不如您而产生的“过分”行为。否则,你们开始还可能只是隔膜,因为不及时沟通,这层隔膜很可能就会变成一堵墙。让她心里仍然能够感受到您的尊重,你们就会重新回到良性轨道上来。
别用他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读者D:我去年毕业,实习期快结束时却被解雇,我非常愤怒……
熊汉忠:如果您确信不是您的错,那么,也只能说明该公司管理者没有眼光,您又何必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而生气呢?您已经积累了经验,肯定会有更好的岗位。将生气转变为“生机”多好!最后,建议您在冷静之后,不妨找主管好好谈谈,了解公司解雇您的真正原因。也许,您会从中收获一些经验和教训,这对您未来的工作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