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过的日子 之 飘泊的童年[三]
(2012-05-01 18:48:40)
标签:
胡伟立williamwu人文/历史文化文学/原创 |
分类: 一起走过的日子-我的自传 |
逃难!这两个字我从三四岁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在那时,随着路上大群的人流,背着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背井离乡,行色匆匆,人心惶惶,行走、坐车、趁船无一不与这两个字有关! 我们母子舟车劳顿地从上海经武汉过长沙,小脑袋瓜里有路上零碎片段的记忆:火车闷罐子车箱里,空气污浊,光线昏暗,趟在人挤人的地铺上;马车在雨中放下了门帘,黑暗中听着淅淅的雨声,母亲在摇晃颠波中紧紧的搂着我们;摇橹的木船支嘎地滑进着,迷迷糊糊地睡在有股桐油味的船舱里,耳边响着潺潺水声的律动;妈妈捡了只被人遗弃的小猫,我们给它取名为 Kitty,用沃古林眼药水的小瓶喂它奶粉调开的牛奶,成为我们沉闷旅途上开心的调剂……。
千里迢迢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广西桂林。父亲早些日子已到这里上任,职位是交通部特派员。我们的家被安排在桂林郊区将军桥铜鼓山的交通部宿舍,山岗上住了两家人,我们一家,还有一家是辛亥革命先烈徐锡麟的侄子,也在交通部任职的徐学禹伯伯。父亲成天忙于工作不着家,家里主要的成员还是母亲和我们姐弟俩,另外还有从香港就跟着我们好几年的女佣-阿伍,后来又多了个厨师给做饭。
房子是用竹篾编成,糊上了黄泥石灰当墙,屋顶是厚厚稻草铺成的。广西的大风曾不止一次吹塌过我家的墙!更记得母亲揽着我们坐在沙发上顶住大门,居然狂风愣把沙发连人推到一边从大门吹进来!顿时屋里横风横雨,一片狼籍 。桂林冬天的湿冷令我们耳朵和手脚生满了冻疮,屋里生了个炭盆也无补于事,我们的后面的宿舍还曾因此发生火灾。为了御寒,身上绵袍绵裤绵鞋穿得臃肿不堪,为此跑警报时还让我摔了好几个跟头!下雨时也没有什么雨鞋,就是在布鞋上刷上一层桐油防水。还有一次夜里打雷闪电,霹雳就在头顶炸开,要去印度途经桂林暂住我家的二姨正要开灯,忽听她一声大叫 :“大阿姐”! 人已被打出去半丈远了,满屋焦臭,烧高香总算留下了她那条命!种种这些在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恐怖的记印!
也有开心的时候, 门前一丛翠竹是我们捉迷藏的地方,春天提供给我们美味的笋子,平时学着大人摘下卷着的嫩叶泡水当茶喝,淡雅之极。大我一两岁徐家的哥哥徐乃清带着我放他爸爸从德国带回来的模型飞机,让我很小就知道飞机除了会扔炸弹外还有可爱的一面。田地里的蚕豆叶子,摘下来放进咀里嘬啊嘬的就成了一个小气囊,鼓鼓的,能让我乐此不彼开心半天,等蚕豆豌豆开过花成形了,剥几颗嫩嫩的豆子放进嘴里,顿时满口清香!没事时(那阵真是没有什么事),仰望天空看云彩的变化,把那不可琢磨的形状想像成各种各样我知道的东西,趣味无穷!工人给我做了付小铁环,推着它一路疯跑,大汗淋漓,让我结实了不少。还喜欢唱歌,妈妈教的英文歌“ABCD”、“小星星”….,不懂意思,依葫芦画瓢还朗朗上口,阿伍教我唱用“苏武牧羊”曲调填辞的广东乞儿歌:“黑蒙蒙,企起身,桐板凿额头。夜夜受蚊针,几时住洋楼…..”,当时的各种抗战歌曲也会唱,记得那时唱“游击队员之歌”让我唱成了:“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个翅膀下面一个抽屉(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家里有台收音机,每当播放音乐时我都要趴在缝隙里看看里面是不是有小人在唱歌演奏?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在这种无拘无束得情况下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