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故地﹣香港 (1986﹣1997)【三】
(2007-07-29 19:36:07)
重返故地﹣香港 (1986﹣1997)【三】
廣播道五台山的【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是遠東最大的私營電視台,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先進的設備。第一天上班,老梁給我介紹了同組的三位同事,又帶我周圍看看,辦了出入證件,介紹了和我們工作有關的部門。由於我初到,所以暫時沒有給我安排任務,主要先了解工作流程和熟悉環境。
我分到的桌子上面放著電視機,錄影機,唱機,CD
機,功率放大器和一付耳機,組裡還有共用的開盤式錄音機,電子合成器,鼓機以及好些我都叫不出名的機器。隔壁資料室有成千上萬的錄音帶,唱片,CD光盤可以隨時借用。我就像老鼠掉進了白米缸裡一樣,那叫高興,一腦袋就扎了進去,聽這聽那,試完這個又試那個,一天一下子就過去了,回家還抱著一大摞說明書。從這天起我除了樂隊排練演出或有課外就都泡在TVB了。
當時 PC
電腦和 MIDI 音樂程序器 (Music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
sequencer) 和電子合成器(Synthersizer)
都尚在起步階段,設備體積厖大不說,操作運用還特別煩瑣,旋鈕按鍵密密麻麻,一個簡單的步驟往往要用好多指令去完成,看著它真是讓我無從下手,去看說明書吧,說明書都是厚厚的一大本,上大學時我們學的是俄文,對於這大本大本的英文說明書真是要了我的命,各種科技的名詞在字典裡十個中有八九個是查不出的,就是查得到的也不明白說的是什麼,一頭霧水,莫名其妙。去問別人或到琴行去問,除了一些簡單的操作外,不懂的不去說他,懂得的也不想告訴你,生怕你學會了搶了他的飯碗。當時TVB演員廖偉雄正當紅,由他飾演的“阿璨“代表了一部份香港人對大陸人的看法,人們泛將從大陸來的人貶為“阿燦“(反諷的是十幾年後大陸人將從香港或加拿大回去的華人貶為“港燦“,“加燦“,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了),其實由於環境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差異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都是存在的。我當時不會粵語,對西方的流行音樂和歌手的情況由於幾十年大陸文化的封閉所知甚微,對新的科技更是白丁一個,一張口遭人白眼的時候也真不少,但和以前的遭遇比起來這真算不了什麼,何況邊上熱情相助的畢竟還是多數。不去管它,求人不如求己,把字典上的中文逐字用鉛筆抄寫上,寫一段,看一段,串起來琢磨,連矇帶唬,每晚幹到三四點鐘,一大清早又去到
TVB
上机實踐摸索,舉一反三,互相驗證,時間長了居然還讓我給摸出點明堂。
與此同時我從資料室借了好些黑膠唱片和CD來聽,不管是古典的,流行的,現代的,民族的,愛聽的,不愛聽的,挨著個兒的瀏覽,邊聽邊分纇邊做記錄,又借了電視影帶來看,了解香港電視的不同風格和特點。再去錄音室看同事工作了解工藝過程,長了見識,開擴了眼界,吸取了營養,並為以後的工作積極地做好準備。中午一大幫人一起吃飯,交了朋友稍帶著學了廣東話,我語言能力不錯,臉皮也厚,跟著大家大膽的說,有時我說了一句話,引得他們哄堂大笑,我就不恥下問在哪兒說錯了,時間不長,我的廣東話很快的流利起來,更和手足們打成一片。
在 TVB
一個月,老梁給我派任務了,他很照顧我,給了我 EYT
(歡樂今宵)的一部五集古裝短劇〔屈原〕(金廣誠導演,鄭少秋,汪明筌主演),這纇片子民族風格很濃,正是我的強項,雖然信心十足但也不敢掉以輕心,我仔細的看了片子,選好要放音樂的段落,按情節畫面配上適當的音樂,因為每個導演的喜好和審美角度不同,對於沒有合作過的導演我更要落足功夫,準備了好幾個不同的方案,以便臨時應急,這是我在TVB的第一仗,不容有失!到了進棚那天,一切出乎意料的順利,那幾個應急的方案都沒用上,導演對我的工作十分滿意。農曆五月初五媏午節晚上黃金時段片子出街,反應熱烈,我贏得了同事們對我的信賴,老梁特別高興,陸續安排我很多工作,我也越來越得心應手,漸入佳境。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