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一封信任我的博友的求助邮件,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着亲戚的孩子着急。因为这封邮件反映的问题比较特殊,值得一些家长深思和借鉴,所以,在征得此博友的同意后,将邮件内容连同我的答复放在这里:
"车老师;
您好!
我有个亲戚,他是个十分自负的孩子,现在读高一。在初中时,班里没一个同学喜欢他,因为他太自负,目中无人,总以为自己最棒。跟我们这些长辈说话,态度也充满不屑,喜欢反问我们“那么你认为呢?”,甚至不耐烦地说“我的辩才不是用来跟家人辨论的”等等。初中的时候就说出藐视全校同学的话,就连上网的网名都给自己取了个“惊世天才”,可见他是何等的自负和自以为是。
他爱好写作,经常写点东西,不可否认他文笔不错,可他总因为这一特长,到处炫耀,根本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我们都很为他这样的自负不踏实的性格担心。
他爸爸是个文盲,他从小就没有妈妈了,或许他在写作方面比较出色吧,他爸爸感到很骄傲,确切地说是一个父亲因儿子的出色而感到欣慰吧,所以就很相信他,相信是因为对他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这孩子能有好的前途。正因为这一期望,他爸爸特别信任他,甚至是从没有怀疑过他。
他初中是在一所重点中学读的,但中考时没考好,为了顾全面子,他没有对父亲说自己考不好,而是说自己很出色,很多学校都争着要他。他跟他爸爸说,为了省钱,想去一般的学校就读。他爸爸信以为真。到开学后,他又跟他爸爸说,他被省重点学校录取了,现在就读重点学校。开学后的一个星期,他又跟他爸爸说,学校把他作为尖子生培养,将出资送他去广州一所重点中学读书,等高考时再回来参考。他爸爸也信他了。就这样,这谎言一直撒到这个寒假,我们开始怀疑他,前几天晚上,我们私下翻了他课本,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一个“广州×中”的学生课本比书店里卖的书还新,除了写了个名字以外,什么都没有了,甚至可以说他上课都没拿去过,更不用说用课本来学习,我们都很生气,这时我们更想去证实这一猜疑了,于是我们又翻了他的书包,一切都不言而喻,学生证,学费缴费收据,保险单都不是什么广州×中或是省重点中学的,而是另外一个市县的中学。
我们本想慢慢解决这事情,因为他爸爸到处都跟外人说孩子被保送到广州读书。我们考虑到他的名声和自尊,还有就是他有个性格就是喜欢以死威胁,他不直说,但经常说想念妈妈、来世之类的话。当天是不准备跟他说,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可他爸爸一气起来就问他了,由于他爸爸处理不当,把这事情越弄越难收拾了。其实他撒这个弥天大谎,不是为了骗钱花,他要的是面子,他想让别人知道他很出色。
这孩子真的很令人头疼,自负,做人不踏实,爱说大话,爱撒谎,无心学习,不懂得孝顺父亲,也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长子的责任,甚至瞧不起自己的弟弟,一有事就寻死觅活,车老师,您说该怎么办呢?这事情应该这么处理才能把他引上正确之路呢?
一个一直敬佩着你的博友
”
根据这位博友提供的资料,我觉得这个孩子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
。据资料,自恋型人格障碍在临床人群中发病率为2%--16%。患者普遍的模式为夸大(通过幻想或行为体现),需要赞美,缺少同情,常起源于成年早期,症状存在于各种场合。美国精神病协会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
(1)过分自负(如夸大业绩和才能,即使没有相应的业绩和才能,也希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2)一心一意幻想获得无限成功、能力、才气、容貌或理想的爱情
(3)坚信他或她与众不同,只有其他特别的人或地位高的人才能理解他或她,且只能与这些人交往。
(4)需要大量的赞美
(5)有权力意识。例如:无理由地期盼特别优待的治疗,或机械地依从于自己的期待
(6)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利用他人以达到他或她的目的
(7)缺少同情心:不愿意去了解或认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8)嫉妒别人或认为别人嫉妒他或她
(9)自大、高傲的行为或态度
说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心理大师弗洛依德认为:个体在生命的早期是自恋的。随着个体社会化正常的发展,个体逐步将爱自己的能力发展至爱他人。自恋是一种精神能量,见于生命的早期。个体为了应付与母体分离的焦虑,在一段时期内需要将养育者当成自己的一部份来体验。在这个时期,孩子爱养育自已的人是将其当作自已的一体来爱的。这被称之为原始的自恋,它是一种活命的功能,其目的在于自我保护。原始自恋见于每一个人。随着个体发展的健康,这种爱将会投向他人(客体)。但是,如果投向他人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成熟起来,就不会长久地保持这种童年期完美自恋的幻觉,他将以寻求理想化的自我来代替自恋的爱。[引自《弗洛依德文集》,车文博译]
根据上述诊断标准和弗洛依德的理论,这个孩子患上"自恋型人格障碍",可能与早年丧母,母爱缺失,由此导致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有很大的关系。同时,父亲因为文化水平的局限,跟他的沟通和交流也不够,盲目地信任他,以他为荣,没有及时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发现他自负狂妄,不受同学欢迎时,也没有及时引导他客观认识自己,使他的自我过度膨胀,缺乏爱别人,关心别人,与别人融洽相处的能力。
这个孩子已经读高一了,我个人觉得比较有效的矫正方法是:他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主动向专业的心理医生求助,在心理医生的指导和训练下,走出人格误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客观而且理智地看待自己,并懂得体谅父亲,关心同学,学会与人相处。
另外,老师同学包括亲朋好友跟他相处时,能够鼓励他,信任他,友好地对待他又温婉地指出他的不足,不要一味地排斥他或者拼命地迁就他,会有利于他的康复。
借助这个案例,我也想给年轻的父母们提个醒,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是在生命的早期,0—5岁左右。在这个时期,给孩子健康而充沛的父母之爱,尊重孩子又注重训练他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孩子的心理,让他懂得关心体谅别人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情感缺失或者教养方式不当,极容易为孩子的人格发展埋下隐患。
自荐阅读:
这个春节不再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