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 篇  稿 温 暖 一 生

(2006-06-09 16:34:16)
分类: 秀博秀书
一 <wbr>篇 <wbr> <wbr>稿 <wbr>温 <wbr>暖 <wbr>一 <wbr>生


让我充满感激的编辑系列之三

第一次读《故事会》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是80年代初,一本《故事会》仅卖一毛钱,那上面精彩好看的故事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让我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当时,小小的心里真是佩服极了能在《故事会》上发稿的作者,我常常痴痴地想,假如有一天,我的名字也被变成铅字刊登在《故事会》上。我的文章也能被众多的读者传阅,那该多好啊!那是我最早的关于文学的梦想,是由《故事会》引发的
第一次给《故事会》投稿是在1997年,是我根据幼年经历而写的一篇题为《馒头的故事》的稿子,我一笔一划地把它抄在方格稿纸上,塞入信封,按照《故事会》杂志上刊登的地址寄了过去。没多久就接到责任编辑吴伦老师寄来的一封信,告诉我稿子已经通过终审,即将刊登,让我仔细校对一下清样,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我怀着欣喜若狂的心情把那封信看了又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还发现,吴伦老师已经把题目改成了《闯祸以后》,我写这篇稿时,比较多的采用的是散文化的抒情笔法,经过吴老师的精雕细刻,俨然成了一篇生动鲜活的故事。
经过两个多月漫长的等待之后,《闯祸以后》刊发在1997年12月的《故事会》上,我也很快收到样刊和150元的稿酬。在此之前,我仅在一份企业小报上发表过若干篇的“豆腐块”,每篇“豆腐块”的稿酬也就十几元,所以《闯祸以后》的顺利发表,既圆了我儿时的梦想。又激发了我积极写稿,努力向全国知名期刊杂志进军的雄心。
或许是因为第一篇稿发表的太容易的缘故,我有点高估自己写作的水平,也没有意识到在知名刊物发稿的难度,结果,我投给很多刊物的稿子都是石沉大海,唯一的例外是投给吴伦老师的稿子.
多少篇我也记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自《闯祸以后》我再没有一篇稿被《故事会》刊发,但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每一篇不成熟的稿子寄过去,都会收到吴伦老师亲笔写来的退稿信,在信中,他既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稿子存在的问题,又恰如其分地给我以鼓舞和激励.使我在屡屡碰壁之后,还继续保持着写稿的信心.
当时,我还真不知道《故事会》发行量近千万,在世界综合文化类期刊中排第五位的辉煌战果,也体味不到吴伦老师每天面对大量稿件的辛苦.,只觉得他对我每稿必复是职责之所在,是理所当然的.
甚至有时候,明明自己写得不是故事类体裁,只为了想听听他的看法,在日益颓废的心境中得到一点儿安慰,我就毫不犹豫地把稿子寄给他.,现在想来,当时的行为真是有点缺乏自知之明,很不理智的.
但吴伦老师一点怨言都没有,依然很认真地写退稿信给我,我跟他非亲非故,至今也从未谋面,他那样对我,只能说明一点儿,他是一位高度敬业,心胸开阔,也特别善待新手的编辑..
最让我惭愧的是,我在大学读书的妹妹,看到我的稿子发表了,知道吴伦老师对我是每稿必复的,就把她写的一篇很长又很稚嫩的中篇小说交给我,让我寄给吴伦,我还真就像吴老师的熟人那样,写了封推荐信给他,让他看看此稿是否适用.
这是很失礼,也是很缺乏自知之明的行为,但吴老师再次包容了我,他很认真地写出对我妹妹的稿子的意见,说明不能采用的理由.让我对妹妹有个体面的交代..
也就是那件事之后,我开始反省自己,给《故事会》投稿两年多都屡投不中,说明我不适合它的刊物风格,既如此,我就没有必要再浪费吴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把目光转向一些流行的期刊杂志.开始新的尝试.跟吴伦老师也失掉了联系.
一晃几年又过去了,2003年的一天,我突然收到《故事会》杂志寄来的80元稿酬,还有一本样刊,还是那篇《闯祸以后》,它被收入到故事会爱好者丛书之《我的故事》的专辑里.同时,我还收到吴伦老师寄来的一封短信,里面有一张新老作者联系卡,吴老师让我填好后寄给他,方便以后联系.
在联系卡上,有一栏是已经发表的作品,当时我就像个跟父母邀功请赏的孩子似的,把自己在《做人与处世》《家庭教育》等刊物发表的十几篇文章全数罗列上去,生怕有所遗漏.也许,在潜意识里,我是想告诉吴老师,尽管我没有在《故事会》上再发表过文章,但他的心血毕竟没有白费.但现在想想,我忍不住哑然失笑, 《故事会》作为一个老牌期刊,上面云集了国内多少一流的名家写手,有多少作者是著作等身的呀,.在吴老师面前.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暴露出自己可笑的一面儿
. 如今, 《故事会》已由我最初看到它时的一毛钱,变成二块五, 由月刊变成半月刊.而我所感激和尊敬的吴伦老师也经历了由责任编辑到副主编到常务副主编的变迁.,但我始终没有能力在上面再发过一篇稿.
可是,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事会》,想到吴伦老师.
只因为编发了我一篇小稿,就不遗余力地给我写了两年的退稿信,而且是在我们从来没有通过电话,没有见过面的情况下.从吴伦老师那里,我初次见识到了什么是甘为人梯,什么是谦和大度.什么是包容.
尽管现在我已经不给《故事会》写稿了,但是,每当我走过报刊亭,看到《故事会》时,都会忍不住停下来买一本,闻着它清新的墨香,看着上面印着的吴伦老师的名字,一股股的暖流就会涌上心头┅┅..
吴伦老师,我相信,即使我现在站在您面前.你也认不出我是谁,但我还是忍不住记下这段真实的心路历程,只为了让您知道,您是以这样的形象定格在一位无名写手的心中的.
说明:未经本人许可,请勿转载,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