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秀博秀书 |
《家长里短》在创刊时,就给我发来了约稿信,我投了几篇过去,都没有被选用,觉得在这个杂志上稿挺难的,就自行放弃了。
大概过了两年之久,我在网上看到《家长里短》的编辑部主任渔舟老师贴的一封热情洋溢的约稿信,就又投了两篇小稿过去,大概不适合刊物风格,依然没有被选用,在我正垂头丧气的时候,突然接到渔舟老师打来的电话,他的声音富于磁性,普通话发音也很标准,听起来很舒服。
在电话中,他说曾在《做人与处世》杂志中看到过我的文章,觉得我的文字风格很适合《家长里短》,相信我一定会为《家长里短》创作出一些好的稿件,还说已经寄了一些样刊给我,希望我熟悉刊物风格,多写稿支持.
这段话让我心头暖洋洋的,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过去,总是在文章发表之后,才可能收到编辑的电话与样刊,而渔舟老师是第一个在没有刊发我任何稿子的情况下,就断定我能写出好稿,并鼓励我写稿的编辑。
“士为知己者死。”,为了对得起他的厚爱和信任,我静下心来把几本样刊读了又读,然后仔细揣摩刊物风格,在找到感觉之后,又完成了一篇《改造“窝里横”男人》的稿子发给他。
很快就接到他的邮件,大意是此稿很被主编看好,很有可能通过终审,因为是匿名审稿制,只看质量不问人,所以,希望我继续创作出质量上乘的稿子给他。
我也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期待着稿件终审结果;
在2005年8月2号,终审结果发布的当天,我就收到了渔舟老师从北京打来的长途电话,他很兴奋地告诉我:“这篇稿已经上了,祝贺你啊!我没有看错吧,我一直爱读你的文章,相信你能写出适合我们的好稿,主编对这篇稿的评价也很高,要继续加油和努力,我会坚持打电话和寄样刊给你的。”
在渔舟老师看来,这也许只是平淡无奇的几句话,但它却如一股清泉沁入我在写作方面近乎枯竭的的心灵,让我容光焕,灵感涌动,由起掀起了一轮写作热潮,那些日子,我收拾起一度庸懒的身心,开始进入忘情的写作状态。
这样,在《改造“窝里横”男人》被2005年10月的《家长里短》刊发以后短短的两个月里,我相继接到《人生纪实》《中国青年》《校园心理》和《读者原创》版的用稿通知。
我也更加热衷于给《家长里短》投稿,,每月都投三四篇过去,那时,每月的2号左右是我最盼望又最紧张日子,因为无论结果如何,渔舟老师的电话总会如期而至,连着两个月,我又一篇稿都没有通过,渔舟老师在电话中总是给我鼓励和打气,说几篇稿都已经杀到了终审,只不过竞争太过激烈才被选下来的,这充分说明我的文章很不错,坚持下去肯定会有结果。
结果是我依然信心百倍的写稿,终于在2006年2 月份的《家长里短》上一下子上了两篇稿,这是我首次在同一期刊物上两篇稿,兴奋得无以复加,而渔舟老师似乎比我还高兴,又热情地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语。他还告诉我,落选的稿件不是不好,只是不适合,可以另处看看。
我听他的话,把《家长里短》不用的几篇稿件尝试着投给其它杂志,竟然又有两篇被知名度很高的两家杂志刊用。
因为《家长里短》从今年3月份改版,由事理性转向故事性,而故事性稿件是我最不擅长的,所以,我现在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大量投稿过去,但依然能收到渔舟老师打来的电话,在一贯的热情中满含期待。
我跟渔舟老师从未谋面,但是,从第一次接到他的电话到目前为止,半年多的日子,对我来说是实在是弥足珍贵,我第一次发现来自编辑的赏识和鼓励能够唤醒写手多么沸腾的写作热情。当他一次次诚恳地告诉你,你很好,你能写出好稿时,你想懈怠都不敢啊!很多时候,写稿已经不是为了发表和稿费,而仅仅是怕辜负了他的一番苦心,让他失望。
渔舟老师对我说的最多的话是:“相信你能写出适合我刊的好文章”,这话犹如泉水一般,不时在我耳畔叮咚作响,给我的写作注入源源不绝的活力。
最后,我想说:“渔舟老师,碰到您实在是我的幸运,请保重身体,别累坏了!即使以后,我不会再有文章在《家长里短》刊出,但您和《家长里短》依然是我心灵深处最美的一段回忆,在人生路上,伴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