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燕博士育儿观点 |
几天前去李跃儿的巴学园参观,发现那里有我喜欢的很多设施,(我都想变回5岁的孩子在那里好好玩玩!)例如那个带有地道的沙坑。个人喜好跟成长经历有关系:我小时侯在部队大院长大,大院里的孩子有个传统娱乐项目就是堆沙(不知为何,大院里总有大沙堆)。用沙子堆堡垒,掏一个小暗沟,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小孩子完全可以忘记外界的一切,可见此时是多么快乐!正是因为我的这个爱好,我也经常在小区里找沙堆(基本比较困难),带女儿去玩沙。
巴学园的孩子整个上午都在室外自由活动!多么让人羡慕的户外活动时间!也符合孩子的需要。有家长会觉得,孩子总玩不学点儿东西怎么行?其实孩子学习的方式并不是正正经经坐在凳子上接受成人的教诲才是学习,孩子通过“玩”的方式能更好、更快地接受信息。对孩子来说,生活中处处是课堂。搭积木的过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孩子想把几块积木搭起来,事先你对他说“下面的积木要对整齐才行”,这样说孩子基本是不听的,或者他根本听不懂,也许等到他搭第4块的时候,哗啦,积木塌了;经过几次的尝试,孩子自己就会发现如果下面的积木搭得整齐,就能搭得更高,这样他自己就发现了这个道理,这里面包含了对因果逻辑关系的思考,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手部肌肉,进而刺激了大脑皮层相应的中枢……户外活动正是现在孩子们所缺乏的,前年我在一个幼儿园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测了一下全园一百多孩子,结果发现孩子的运动能力部分普遍较差,80%低于要求。这个结果令我很吃惊,也是从这儿开始,比较注意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了。
户外活动中,玩沙、爬树、锯木头、你追我赶……,总之各种各样的活动锻炼到孩子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刺激到神经中枢相应的区域,如动作区、语言区等
到了巴学园,才注意到“传统幼儿园”和“非传统幼儿园”的说法,以前没有想到幼儿园还有既定模式,相比之下,国外的形式就更多样化了,看到过德国的森林幼儿园,每天早上,所有孩子坐园车来到森林边上,由老师带着进入森林,自带午饭,下午再从森林里出来。
我认为,教育的效果不受教育形式的影响,只要教育者有心,生活中处处是教育的课堂,例如,在森林里一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数数地上的石子,按照颜色将蘑菇分类,比较几片落叶的形态和大小……我的观念里,其实没有什么另类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