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燕博士育儿观点 |
- 一次,在儿童心理学课上讲孕妇情绪对胎儿发育的影响时,我举遗腹子的例子来说明,刚说到“遗腹子”这个词就有学生问“老师,什么叫遗腹子?”解释其含义后,学生似乎理解了,我正要往下讲,学生又大声问“那有没有遗母子?”我晕!气得我把“遗腹子”三个字大大地写在黑板中间,此“腹”非彼“父”啊!
- 还有一次做大学生调查,其中一个问题:“大学四年,你的最大愿望是获得什么?”一个大三的学生手写的是“生体健康”!
现在,大学教师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大学生素质下降问题,教师们发愁如何教好这些学生。大学扩招以后,大学生的数量是增加了,可是质量方面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根据实际情况看,一些高中毕业生适合去的是职业专科学校,而现在他们却在大学里完成研究探讨理论问题的任务……
想到这两天,高考考生对自己这次的成绩都有了一个底了,一些考生就面临一个问题:是再复读一年直到考上大学为止还是退而求其次去一个专科学校、职业培训学校?
这个问题有些复杂,一方面,我理解父母的心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体面的、“治人”的脑力劳动者,这一般需要高学历;如果不读大学,孩子多半是要当治于人的体力劳动者了。另一方面,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存在一个工作岗位要求与个人能力特点之间匹配的问题。不从用人者角度考虑,仅从个人角度来说,个人也需要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通俗地说,就是找到一个最令自己“舒服”的位置,在此位置个人能够不断成长,而且乐在其中。一个人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不容易,这取决于:
- 对自己的能力特点有一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 社会上刚好存在这样一个位置,它的要求与个体的特点很吻合
- 个体乐意从事这项工作,乐在其中
- 这个岗位正好虚位以待,又恰巧被个体找到了
我们学心理学的人有一个毛病——太关注内心的感受,所以我看着一些被父母强迫的孩子,我总想说:给孩子一个最适合他的成长空间吧!他们可能再努力都不能在高考中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生物界都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成功的道路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嗨,还是觉得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越说我心情越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