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礼

(2018-08-25 16:45:03)
标签:

郭文杰

今晚报

随礼

那些年给别人办喜事

一默

分类: 津味小文
《今晚报》专刊2018、8、25那些年给别人办喜事之
 随  
                                                                                         郭文杰

随礼从古至今都是牵动敏感神经的事儿,随份子、凑份子说得是一个事儿。随礼谁都明白,可随多少确实是件难把握的事儿,特别是还没有过过往的,天津人说我们没过过,也就是没有礼尚往来的经历。随多了心疼,少了没面子。

几十年前人们收入普遍低,只有特殊关系的亲戚朋友才单独上礼,一般同事就随着大伙的标准,所以称之为随礼,那时一般不给钱,是送东西,脸盆、暖壶、铝盆、饭锅、毛巾、胰子盒、被面(帐子)、还有书包、日记本、钢笔,后面的几种多是老师送学生,一般是照一张红纸,某某和某某新婚致喜,然后把名字写在后面,然后大家按照钱数一除。

结婚时陈列这些东西,也是一种炫耀,一摞脸盆,一桌子暖瓶是常事,婚礼的头天忙乎写喜单,也是我做的重要内容,弄不好落包涵。帐子要挂起来,上面别上喜单,写邻居的最麻烦,遇上二个王娘,还要标清几号院的王娘别混了,这不能出一点错,转天结婚的当天来的客人都会看这个。记得就是亲家(天津人念“庆”家。)这个字,我就问了好几个老人。

我也在这个随礼上还吃过哑巴亏,原本一个即是同学又是同事的朋友结婚,他说就不和同学们说了,也省得大伙花钱,我就和厂里的同事一块随的分子,其实和这边随少一点,我心想捡了一个小便宜,可就在就要到正日子的前几天,老同学来了电话,说是知道这个朋友要结婚的事,问我随多少?我们算一起的。因为这个同学结婚在前,所以一直嘱咐我,等这个朋友结婚时一定通知他,问题是还有几个我们算一伙。我还得装不知道,得,我一咬牙,说和他们一拨,等于我随了两份礼,这位朋友,也是抹憨头,随就收了。多一个谢字也没有,问题是还不能在喜单上显示出来,我这个亏吃得,没处说理去。

那时候人缘好的人家不出声,随礼的也不少,也有的飞贴打网,四处通知报信,就是要这点礼,特别到八十年代中期,人们都开始随现金了,随东西的凑份子少了,有的亲戚,特别是长辈,干脆直接给见面礼,就算随礼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