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红楼梦》里的天津方言和礼俗(连载二)
(2017-10-29 11:23:55)
标签:
《红楼梦》方言郭文杰天津档案一默 |
分类: 津味小文 |
《天津档案》2017年4期(连载二)
漫谈《红楼梦》里的天津方言和礼俗
郭文杰
天津方言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现在有很多人发现了,天津话是有一个有意思的方言,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天津方言的各种表达的特殊形式,看了之后让您喜忧参半,喜的是,天津方言重新被大家认识;忧的是天津方言往喜剧化,简单化发展。这也给那些说天津是码头文化(粗俗文化),甚至是码头文化传承作为主体文化的佐证。好像说起天津话,如果不带几个脏字儿。就成了伪天津话一样。为了减少人们对天津话的误解和歧义,用《红楼梦》里的天津话和大家交流,不是为了高大上只是为了多了几分亲切感和文化感。
在《红楼梦》第六回,一个特殊的人物现了,这是作者以引用的方法出现的一个特殊人物,她就是刘姥姥,这个以外来视角来展示荣国府,这位老于世故又饱经沧桑的老人,一出场,就是对着她姑爷狗儿,温和的口气在谈心,她便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家儿,那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呢!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了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这位刘姥姥只说了那么几句,她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位熟悉的老人一样,盘腿坐在炕上,说话方言和语气,就在近前,“嗔着” “ 托着”“顾头不顾尾”, 这样的词汇我们太熟悉了。这刘姥姥接着再说:“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就和他,才疏远起来。”这便又出了一个“就和”后面还有“拿大”等词。看着这些词汇,我的脑子里突然呈现了几十年前,住在平房胡同儿里的景象,天热的时候,邻居两个老太太一边扇着蒲扇,一边闲聊着,张娘:“这不是吗?昨天儿子和我说,‘咱家的饭太素静了。’嗔着我没放肉,您说这能怨我吗?就挣这两个眼珠子,要像他们那样,顾头不顾腚(顾头不顾尾的发展版)的过,这一个月的日子过得下来吗?这要不是我老头子那点儿钱托着,这日子,还不一定过成什么样儿了。”李婶:“我儿子也是,想在吃上不就和,我不管,该怎么做怎么做,不爱吃也得吃,反正儿媳妇也不敢在我面前拿大。”听了这几十年前长听到的对话。是不是觉得刘姥姥就好像是我们邻居一样!
第七回,焦大酒后醉闹,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道:“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 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胡唚(同吣),你是什么样人,不说不听见,还倒细问!等我回去回了太太,仔细捶你不捶你!” “胡唚”, “唚”在天津话里有单独的指向,只有猫,在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以后吐的时候叫“唚”, “胡唚”也是我们常用的词汇,一个人,在无意中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在检讨的时候,有时也会用俗一点的语言说自己是“胡唚”,在马志明的相声《纠纷》里,王德成,和警察说,“别听他的,他那叫胡唚。” 我们在欣赏马志明语言使用的技巧的同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词用的地方和情境一点儿都不错,几百年前人们就是这么说。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热心人,见到两个人有了矛盾,他便从中说和,解决矛盾。他会这么说:“都是那么多年的老同事,老朋友啦。那点矛盾,我把你们了了。” 当双方见面儿他在中间是这么说:“这不是哥俩见面儿了吗?过去事就算了了。”那人说:“其实我们俩没什么事。您这么一说,好了!事儿算了了!”“了了好!这就叫好了!好了!” 说道这,现在回头儿看看《红楼梦》,开篇第一回甄士隐和疯和尚的一段儿对话。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 ‘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叫《好了歌》。” 我在这里说的相同的不是事儿,而是字。天津人在日常说话里经常用“了”这个字音,如“了结”、“了断”、“好了”, 把能张罗事,处理事的人叫“大了”, 特别是丧事儿,老人还没到头前要找一个大了。
说到白事就要说到一个习俗,在以前老天津卫的家庭里,老人如果故去,儿女要像熟悉的人磕头,被嗑头的人不论大小辈份,有时在胡同突然遇上一位年长的人给你嗑孝子头,被嗑头的人,一下子就茫然了,我就遇上过这样的事,那时我好像才十来岁,邻居的伯伯见了我,突然磕了一个孝子头,我一直不知道所错,因为我我知道孝子头是为死者赎罪的,所以不能说,免了!不客气!起来吧!等等这些,有原谅意思的语言,这样就会误解成,死者在生前真有对不起你的方。为此,我特意去咨询老人,老人说,应该是说烦恼。他说他只知道是这么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说法在《红楼梦》里找到了答案。在四十三回,宝玉私下里给金钏去烧纸,正赶上是王熙凤的生日,他回来完了大家追问他,他说了一个慌。只回说:“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没了,今日给他道恼去。我见他哭的那样,不好撇下他就回来,所以多等了会子。”六十三回,贾敬服丹药而死后,贾珍让贾蓉回家安排一下。贾蓉巴不得一声儿,便先骑马跑来。……又忙着进来看外祖母,、两个姨娘。原来尤老安人年老喜睡,常常歪着;他二姨娘三姨娘都和丫头们做活计,见他来了,都道烦恼。原来道烦恼这样的习俗从古上就有,至少我们可以从《红楼梦》里看到,向死者家属道烦恼是一个重要的礼俗,这个习俗一脉相承的。
在阅读《红楼梦》时,碰到这些熟悉的语言和熟悉的生活方式时,心中的亲切油然而生,我无意想证明什么?可熟悉亲切的感觉会冲向你,在下一回我说到“寻”、“不能够”、“才刚”、“沤子”等等这些词的时候,你会觉得250多年前人们生活就在身边一样,等着我慢慢给你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