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天津话 演着天津事 多位“老天津” 想招年轻人
标签:
娱乐郭文杰方言剧说着天津话演着天津事 |
分类: 新闻报道 |
|
||||
|
||||
|
新报讯【记者 “您知道吗?这可是葫芦庐的葫芦!”在河东区文化馆排练场,20余位平均年龄65岁的老人在排练他们的新剧《这年过的》。没有明星大腕、俊男靓女,这是一个发生在天津大院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故事。今年,由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结缘的20余位发音人,在录制最美乡音时萌生组建剧团的想法。 “我当时是专家评委,看到这么多‘老天津’,感觉光录音有点不过瘾。发音者有的是老师、有的是老干部,素质都很高,而且都有表演欲望,我们就一拍即合。”“津味剧社”社长郭文杰身兼导演、编剧,身为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戏剧家协会会员的他,从事文学创作已有多年。剧团首部抗战主题大戏《这年过的》的剧本就源于他的小说《陈家沟子》。“抹醭”、“膀得力”、“煤茧儿”,整部话剧用老天津话一气呵成,在这平平淡淡中发掘天津人的乐观气质,追寻生活的真谛。在首演时观众们直呼过瘾。 新剧本急需新演员,10月中旬“津味剧社”将走进校园。目前,郭文杰已创作出了《这年过的》下部,人物与上部紧密联系,同时故事又相对独立。“现在剧团演员年龄偏大,参演者年龄最大的已90岁高龄,而新剧本和演出都需要更多的青年文化志愿者参与进来。”河东区文化馆东文艺术团负责人李君介绍,“津味剧社”隶属于东文艺术团旗下,届时将为招募的新演员和现有演员邀请专业表演老师指导,其中会有天津人艺等与河东文化馆长期合作的文化单位。 “未来我们还将把河东区一些非遗项目离奇曲折的传承故事改编为话剧,由‘津味剧社’负责演出,向更多市民推广。”李君介绍,剧团排练、演出全为公益活动。将于10月8日、9日两天,在河东区文化馆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对表演有热情、有理想,热心公益事业,并熟练掌握天津方言的市民,特别是青年文化志愿者。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