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味儿”演绎百样人生
标签:
娱乐“天津味儿”演绎百样郭文杰方言剧 |
分类: 新闻报道 |
|
||||
|
||||
|
“抹醭”是什么意思?“膀得力”从哪里来?“煤茧儿”是什么东西?“勤劳奉仕”又怎么从褒义词变成了讽刺?走进河东区文化馆的“津味剧社”,这些都能找到答案。 “津味剧社”成立于今年6月,是天津市首个方言话剧团。说起剧社成立的起因,还得从他们的代表作《这年过的》说起。社长郭文杰介绍,为了对天津方言资源实现抢救性保护,天津市启动了方言语音建档工程。参与建档工程的郭文杰也借此机会认识了许多天津方言的“标准音”。适逢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部分入围选手和郭文杰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这一部反映日伪时期天津老百姓生活的主题方言剧,“津味剧社”也应运而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天津老百姓深受其苦。”郭文杰说:“大家都是本着传承天津语言文化的目的,以方言剧的形式,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 “津味剧社”现在剧社有演员20人,平均年龄将近70岁,剧中年龄最大的演员已90岁高龄。剧社的社长郭文杰身兼导演、编剧,身为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戏剧家协会会员、天津民协会员的他,从事文学创作已有多年。《这年过的》的剧本就源于他的小说《陈家沟子》。 “你这媒婆语速太快啦,我都没法接了。”“都大年三十了,正月里不能说亲,那媒婆肯定着急啊,所以说快一点没关系。”在河东区文化馆的排练室,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在讨论台词。“我们的演员虽然年岁大,但是热情和觉悟非常高,不论刮风下雨排练从来不耽误。”郭文杰说:“我们没有经费,服装道具都是从爱好民俗的朋友那里借的,剧组吃饭都是AA制,但是大家都乐在其中。”23岁的从浩是剧组里最年轻的演员,是一名婚礼司仪,排练都是用业余时间。“剧组里都是天津方言方面的老前辈,我能跟他们学到很多东西。”丛浩饰演的二小子,一个跌倒的动作,他练了不下几十遍,他说:“以前不知道舞台上摔一跤都有那么多讲究,但是看见80多岁的老爷爷都能坚持,我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今年79岁高龄的郭万和以前从事宣传工作,最擅长的是天津的买卖吆喝,在剧中饰演的角色是公所当家的,每次来排练都要步行40分钟。“这个角色是个正面角色,有4场戏,台词多、戏份挺重。”说起自己的角色,郭万和非常自豪:“别看我年纪大,但是身板硬朗,脑子灵光,记台词不成问题。” 《这年过的》没有明星大腕、俊男靓女,没有华丽的武打动作、离奇的剧情设计,讲述的就是一个天津大院里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这平平淡淡中发掘天津人的乐观、生活的真谛。郭文杰说:“天津的地方文化在天津话中有很好的体现,发掘天津方言对天津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后,剧社力争每年推出一至两部新作品,同时开展“进社区”、“进校园”公益演出不少于十场,广泛吸纳爱好话剧社区群众,壮大剧团演职人员队伍,弘扬时代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