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公祠到三取书院
(2013-02-12 22:53:56)
标签:
陈家沟子文化赵公祠老河东从赵公祠到三取书院 |
分类: 天津往事 |
要说赵公祠,先要说赵宏燮,赵宏燮(1656年——1722年)字亮工,号理庵。陕西延安人,在清康熙年间,在天津做官。在康熙三十四年到四十年,曾两任天津道,后任直隶巡抚加总督。这个赵大人是一位有个性,体恤民情,为民做事的好官。
老百姓为什么要给这位赵宏燮建祠堂呢?这要从老河东说起。现今狮林桥以东在河道截弯取直前,被称之为河东,现属河北区。这一片主要包括粮店街、陈家沟子、小官、锦衣卫桥等,因为和天津卫老城隔河相望,河变成了自然划界,在明朝时河东这一片并不属于天津卫管辖,属于锦衣卫桥管辖,隶属于武清,这可能也是在天津志书上,河东这一带的历史记录的有一些缺失的重要因素,例如陈家沟子这一片有一个元代建筑的娘娘庙,在康熙前没有记载,到了《津门保甲图说》出版时,才有清楚标注,这个原本不算小的庙在《武清县志》上可以查到,虽然只是一个孤单的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好在两岸距离并不算远,特别在非雨季,摆渡舟船并不是件难事,也可能是民心所向,皇帝开恩,河东这一片被划归天津道。有趣的是,历史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不知何故,说是不知何故,其实是有缘故,河东这块看似不显眼的地界,人少水多。漕运和盐业都是极其发达,税收利益是显而易见,河东又由隶属天津道,改回属武清行政管理。这样一来,这一片老百姓怨声很大,原本就是一河之隔的天津道多方便呀!打个官司、告个状过河就到,武清上百里地的距离,实在是不便。
在赵宏燮的前任李光地,两次为民请命上报给上司直隶巡抚,把河东划归天津道,结果都被驳回。到了赵宏燮做天津道的时候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他是一位执着为民办事的好官,他也是两次上报给上司,结果还是不准。不准没有办法,这事在他心里没有放下,直到他做了直隶巡抚加总督,他自己做了“上司”,他上疏皇上康熙要求把河东这一片重新划归到天津道,承蒙康熙恩准,这样才使河两岸重归为一家。河东的乡里为了感谢这位赵大人,就在河东岸大口渡口岸上建立了一个赵公祠,这样在人们摆渡过河时,就能看到这座赵公祠,心里感念这位为天津老百姓做事的好官。老百姓是这样想的,似乎赵宏燮并不在意这座祠堂。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举人王又朴发起,记载说王又朴是六岁来津的,那时王又朴还不是进士,(进士是雍正癸卯年,1723年)在他的号召下由众多有识之士捐助,在赵公祠的基础上又扩建了二十间房子,在废祠堂改学校的时候,赵宏燮还健在,显然他没把这座祠堂放在心上,他觉得培养乡仔更重要。最初名“郁文学社”, 天津私人创办的第一所书院,同时也开了接收外乡学生的先河,可惜的是几十年的运作这座学校,开始走下坡路。就在这时又是这位王又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官场饱经沧桑的王又朴老人回归乡里,他再次以他的个人名望,发动社会募捐,又增加校舍十二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名为三取书院,取其乡试、会试、殿试皆中之意,书院再次振兴。
这位王又朴是一位极爱家乡之人,在他留下的诗字里行间,都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学子的期待。他的《劝学三十四韵》“日计在于寅,辨色须早起。盥沐肃冠裳,徐徐举步履”。洋洋洒洒三十四韵,从行为规范到作文、做人都做了指导性规范。
如今赵宏燮、王又朴都在历史长河里沉寂了,不论是赵公祠、还是三取书院都荡然无存了,可他们为天津人民所做的一切,在天津人后代心里应该有口碑、甚至是祠堂永远为他们矗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