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宗三迷之第三迷  禅宗与认识论

(2009-08-19 17:07:33)
标签:

杂谈

                            禅宗与认识论

      

有一个关于慧能的故事经常遭到所谓唯物主义者的驳斥。这个故事在许多政治教科书里都能看到。两位僧人在争吵风吹幡动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的说法是: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方面来看。

唯物主义的驳斥不外乎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意思是讲心动造成风动和幡动,思维决定存在,典型的唯心主义。但慧能的说法却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讲的。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无论风动或者幡动,如果人心不动,你就感觉不到任何事物的动。这样看来,慧能的观点完全符合唯物主义学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其认识论与西方哲学大体一致。双方都认为,人认识事物首先需要有感官,然后要有统摄感官的物件。如果人没有统摄感官的能力,看到的事物就会支离破碎。如公孙龙所说的离坚白。你看见石头是白的,摸上去感觉石头很硬。如果这几种感觉不能联合在一起,你就不会知道,白色和坚硬都是这个石头的性质。关于这个统摄感官的物件,中国传统哲学里就把它叫做心,西方哲学则有很多类似的概念,我认为与中国的心这一概念最为贴近的是康德所说的“先验统觉”。这个概念的意思是说,人先天拥有一种能够统一各种感觉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独立于经验之外的,它适合一切经验。

中国哲学的认识论发展很浅薄,只到心这一层面就结束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却更为深入。因为人除了统摄感官的能力之外,必定还会有更高级的思维能力,才能深入了解事物,因此,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自康得与黑格尔这个时代之后就发展成了三级认识体系。也就是说,人拥有感性、知性、理性三种认识能力。这里的感性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感官,知性大致相当于中国哲学所谓心,理性就没有相应的概念了。为什么认识论会分为三级呢?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固有规律所决定的。人认识事物,一开始总是先有感觉,然后这些感觉可以做一些组合和推理。比如说,人如果老是看着A事件发生后总是伴随着有B事件发生,自然会心生感觉:AB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对感觉的推理和组合就是指知性。更高一层的则是理性。他拥有理性后,认识才有飞跃。理性研究的都是不能直接经验到的事物,比如无限接近,时间空间、世界的起源等等。

从认识论的发展线索来看,它一直是存在着问题的。为什么呢?不管人的知性理性多么发达,他所依赖的材料都来自感官。感官是人认识任何事物的门户。人如果没有感官,只有思维,思维就没有材料来源。反过来说,如果感官提供给思维的是错误的材料,那么思维无论如何精密,其结果只能是错。比如我把筷子放一截进水里,筷子是弯的,如果你不明白折射原理,把你看到的筷子是弯的这个当作一个基础论点进行推理,其结果不可能正确。

偏偏哲学家们都对感官所产生的事物发生了怀疑。他们要么认为你看到的东西不过是个假像,这个背后还有真正的东西是你看不见,它是产生这些假象的原因,也是比这个假象更真实的存在。比如正如你做梦,人在做梦的时候通常会以为梦是真的,醒来之后才发现是假的。如果我们的人生也是一场梦的话,直到死人们才会发现人生皆是虚幻。这个命题无法证实,但也无法证伪。如果人怀疑自己的感官,他不可能用感官来否定感官,人除了感官之外,没有其他认识事物的工具。这就成了死结。所以贝克莱说,苹果不是苹果,只是你看到的苹果而已。你非要说这个看到的苹果后面还有一个苹果。这个观点无人可以驳倒。

也许有人会说,逻辑推理可以帮助感官来纠正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很快连这些最基本逻辑推理规律也受到怀疑。休姆就认为,因果关系只是人们的习惯性联想。你看到好像A事物背后总是有B事物随之而起,这不过是你看的习惯了,喜欢以这种方式来整理你看到的事物而已,事实上AB之间并不一定拥有因果关系。再说下去,内容会更多,暂且打住。  

禅宗与认识论有什么关系?禅宗的立论方法其实就是认识论,当然禅宗毕竟是宗教,不是哲学,所以他只取了一些皮毛。禅宗的方法是把所有的事物都看成一种心的现象。这和认识论里面的怀疑论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眼中的万物都是虚假的,这个虚假的背后才有一个真实,但这个真实我们无法认识,那么我们的人生当然是虚空。既然这些虚假的源头都是由于心在起作用,那么只要控制住了这个心,那就控制了一切。这就是禅宗的方法论,他决定了人必须从心上修炼,进而达到佛的境界。慧能仁者心动的观点非常精辟的表达了禅宗的方法论。

禅宗运用这个方法虽然与认识论有所相似,但其用意却是根本不同的,认识论是纯哲学的,他只是讨论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禅宗把这些皮毛移植过来的目的却是为了让人们摆脱心之苦。心为什么会苦呢?《金钢经》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了心为什么会苦。上面说,心所认识的都是妄相,不是实相。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从感官到心都有一个滞后的过程。

首先谈感官,我们知道,看电影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看快速展现的照片,只是这些照片播放速度非常快,而我们的眼睛有存留功能,每张照片从我们眼前一闪而过之后,这张影象还会在我们的眼中存留0.2秒。没有这个延迟的特性,我们就看不成电影,看到的只是一张呆板的图片,这个原理学过物理学基本知识的都知道。

再谈心。心比感官更高级,它获得了感官所传达的信息之后,能产生知、情、意等多种意识状态。这些状态同样也是滞后的。比如,你昨晚学过一篇文章,今天你没再看书,却能把这篇文章再背诵出来;再比如你和一个人相处了30年,尽管人突然不在了,但你心中有关他的影像却不会轻易消失,看过他用的一些东西,总觉得斯人犹在眼前。关于这种体验,人们写的很多,如历历在目,恍然如昨等等。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心的滞后是由于感官的滞后造成的。当事物已经不存在的时候,你仍然会有有关他的认识和影像,这种现象在禅宗看来就是妄。因为事物是快速变化的,但心却跟不上这个快速变化。两个人已经不是恋人关系了,爱情仍在,两个人已经不是夫妻了,亲情仍在。这个对已经不存在的事物的感情与知识,就是妄相,事物本身才是实相。

心与物是无法同步的,当然会产生心的苦。要达到破心苦的目的,首先就要讲究放下,所谓放下,就是将心与物同步,不在了的事你就要认识到它已经不存在,不要再执着。更高层次就是一切皆空,用上面禅宗说的一切都是心的外化这个观点,因为一切事物都要通过心才能在你脑中显现,如果这个心显现的是假的,那你还有什么好计较的?不过人生如梦罢了,一个人在梦中即使再痛苦,等他醒来,这个痛苦必定随之消失。如果你在梦中就知道了你是在做梦,你当然也不会再痛苦。禅宗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在梦中就明白这是个梦。

我在《禅宗与道家》里说过,禅宗的用就是心之用,至于怎么个用法,这篇文章里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就是这么个自欺欺人的法子,看起来不太好用,要修炼的话凑合着用也行,毕竟可以摆脱心的痛苦是许多人的愿望。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写了一篇嘲讽庄子的诗,因为在我看来,人可无名,人可无利,人不可无情。禅宗其实是有情的,但却要以无情来面对,这就是所谓佛的境界。我再写首嘲笑佛的诗如何?

               佛渡众生我渡佛,一念成空一事多,恒沙欲尽心不尽,苦乐相因恋婆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