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式的“人权高于主权”

(2007-01-16 13:53:50)
分类: 读书札记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当中,君权至上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常识。但不太为人所知的是,中国曾经历过一段非常的虚君时代,这种虚君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封建专制的阴面,对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的调和作用。
    这个短暂的虚君时代,就是我国的春秋时期,那个时代诸多荒唐的事件为现代人所无法理解。比如有个国王觉得他的宰相比他更能干,竟然自觉退位,让与他来做,结果全国大乱。又有国王死后,他的儿子们因为害怕被杀,无一愿意继位,最后有一位逃到山洞里,被人用烟熏出来,强行架回去继位。
    那个时候一个诸侯国的真实权力通常掌握在几家大姓家族之中,这些家族的不合与纷争,通常都容易威胁君权甚至君王个人的性命。连孔子的先辈孔父嘉也因为在宋国的纷争中而遭难。而这个纷争的起因,不过是为了一个女人。许多人称春秋时代是杀国王如杀鸡的时代,盖所言不虚。
   而这个虚君的顶点是战国时代的三家分晋。充分显示出家族势力在当时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也即为国家家族化。大家知道孔子的学说,无疑就是国家家族化的代表。而在春秋时期,这种虚君思想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则为楚国的伍子婿事件。伍子婿因为哥哥伍尚和爸爸伍奢被楚平王所杀,其原因追究起来,还是因为女人(楚平王看上了他的儿媳,我一位朋友笑言红颜祸水应改为鸡巴祸水,此言甚是)伍子婿幸运地逃到了吴国。
    他到了吴国后即着手报复行动,他不但成了吴国的高级军事将领,而且成功的策反了楚国旁边的小国,让这些小国自愿成为自己的粮食供应基地。这样才成功的完成了一次罕见的军事远征。否则,以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军队要想从今天的江浙打到湖北地区,单凭当时吴国的后勤供应,是远远不够的。
    吴子婿的个人报复行为造成了楚国首都的巨大灾难。几乎所有的王室女眷均遭到强奸,楚平王也被鞭尸,当然这次象征性的占领,最后以吴军自愿撤退而告终。楚国人民虽然对吴国军队和其国王采取了极端行为,当时吴王在楚国首都一夜换了六个住所。但是楚人对吴子婿的态度却颇令人玩味。连以爱国主义而著称的屈原,都没有对吴子婿的公然叛国行为予以谴责。
    这种复仇哲学之所以能获得楚国人的默许,其中最重要者,就是拥有虚君思想的支撑。这种虚君思想就是我要说的中国式的“人权高于主权”。楚国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吴子婿的父兄为国王所杀,吴本人也就有了复仇的必然义务,至于完成这种义务的手段正确与否,都为楚国人所包容。在楚国人眼中,对父亲的孝高于对君王的忠。也就是“家权高于主权”。他是中国清代以前社会的一种重要特征。我把他称之为中国式的“人权高于主权。”
    无疑,儒家学说就是这种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易经》上所说的,有天地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显然,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对君王的忠诚只是对父兄的孝悌的一种延伸。后者高于前者。难怪有人说,中国人的孝是真的,忠都是假的。因此崇祯皇帝在李自成兵临城下时连一次御前会议也召开不了,官员们都躲着不见他。在中国人看来,谁做皇帝,丝毫不重要。只要他能实行儒化政策。中国人的忠是对儒家的忠,而不是对某个人的忠。这种忠又是从孝演化而来。明乎此,也就明白为什么国家意识极其强烈的楚国人(楚存三户,亡秦必楚)在碰到吴子婿事件就陷入了欲批不行、欲辩不能的尴尬境地。
    这种国家家族化的孝——忠思想曾一度统治了中国。直到科举制度兴起,才在唐宋之交,逐渐衰落。甚至到顾炎武反思明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时,还非常遗憾地说到,明朝的灭亡在于江南无有大家族的支撑。可见其影响之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