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家过春节包粽子,母亲倒是每年春节都要包上百来个,原因无他,我们全家都爱吃母亲包的粽子。更何况,近几年母亲的粽子又多了一个忠实拥趸——我的宝贝女儿。
每当揭开喷香诱人的粽叶,就像是揭开了早已熟知而又即将重温的美好记忆。
肥厚弹牙的香菇,浅酱色、带皮而又酥软的的五花肉饱含着浓郁的肉汁,松糯的栗子,咸香扑鼻的鸭蛋黄,还有干贝、虾干、鱿鱼、酥软甘甜的大花生……这种种勾魂似的馅料,竟然能被均匀地包裹在羊脂玉一般的糯米之中,若隐若现地,唤醒嗅觉和味蕾,唤醒着对于幸福的美好记忆。
台湾人吃粽子的时候,多数喜好淋上酱油膏、甜辣酱或荫油,有些老店还有自己的特调酱汁。但是,除了这些酱汁,我总要再撒上一层细细的花生粉。这样的美味,老饕可舍不得囫囵吞下,得拿支小竹叉,一小块、一小块地送入口中,细嚼慢咽。
台湾的粽子有南北之分。北部粽子的糯米必须先炒香,甚至拌熟,南部则直接以浸泡过的糯米包粽。虽然口感有别,但是,对其中的馅料则是一样的要求——多多益善。台南有家老字号的粽子铺,他的粽子尺寸可不比广东的裹蒸粽小,里面的馅料更是穷其所能,连各色滋补中药和鲍翅都能用上。我试过一人吃完一个粽子,简直爽呆了!
然而,十年前有朋友带了些台湾粽子请杭州的朋友品尝,他们的反应竟然是:糯米里头包了那么多馅料,怎么还能叫做粽子?
其实,二十多年前我在台湾也吃过正宗的湖州粽子,馅料真的极少,每个粽子里头只有一块猪肉。但是,那猪油香却浸满了每一粒熟透的糯米,真是人间美味,至今依然怀念不已。不过,馅料少的才叫粽子,馅料多的就不叫粽子,这是无论如何我也想不透的。
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在大陆吃了十多年的粽子,我还真的从没吃过满意的。前几天买了“著名商标XX斋”的咸蛋黄肉粽,真是难以下咽。
大陆这十多年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不管是超市里的冷冻食品还是大小餐馆的特色美食,都有长足的进步,偏偏这粽子就老是在原地打转,没见什么长进。不知道有哪家驰名食府能好好研究一下台湾的粽子,免得像我这种“粽痴”老是食不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