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经历的几次地震

(2008-05-15 18:25:19)
标签:

情感

分类: 东鳞西爪

几天来,满眼灾难图片,满耳救灾信息。为之扼腕,为之长叹。昨天捐了一点钱,以尽绵薄之力。

 

我对地震历来敏感,唯独这一次有些迟钝。

 

32年前,在大连体验过那次地震。当时住的是海边水产学校十几人一间的招待所,那日凌晨,地震前几分钟我不知为何突然醒来,在海涛声中忽然听到似火车开近的声音,接着床铺剧烈摇晃。我中学学过地震知识,最先反应过来并大喊“地震”,全房间立即乱作一团争相逃命。情急中一客人竟从二楼楼道夺窗跳下。我可能属于离震中最远的“地震受伤者”——黑暗中拥挤逃命,后背被木床上早已损坏的栏杆尖端戳破。同房间一个安徽客人在东北买的黄豆撒了一地,滑倒多人,但他不逃命却趴在地上收罗并大喊“我的黄豆”!一东北客人笑骂道:“命都顾不上,谁还顾你的黄豆!”当时安徽极其缺粮,那些黄豆可能真被他视为生命。其实这次地震对大连的破坏很小。

 

那时年轻,加上根本不知道唐山地震的严重,仍然决定按计划乘船离大连去上海姐姐家玩儿。几天后买船票准备返回大连时,风闻船过黄海当天要海啸,仍不在乎,让姐夫买了最便宜的货舱票,9元钱。当时上海港不准进港送客,只能独自上船:身背姐姐送父母的50斤大米、50斤富强粉、10斤绿豆、5斤白糖,加上若干水果和随身行李,计150斤,步行约1公里才登上轮船码头的跳板。船行海上,因黄海狂风暴雨,本可全开的货舱盖只能开一条缝,也没人敢上甲板。席地坐在刚运过玻璃纤维的舱内,就像锁在巨大的铁柜子里,只听惊涛骇浪轰然撞击船舷的巨响,声声摄人魂魄,全货舱几百人一夜未眠。时值八月,货舱密不透风又紧靠最热的轮机舱,不断有老弱妇孺因极度闷热缺氧加上惊恐而昏厥。海啸终于没有发生。现在知道,即使海啸,岸边危险远胜海上。

 

1985年在加拿大。一日课堂上忽感脚下震动并伴有隆隆声。又是我最敏感,立即大叫:“Earthquake”,并迅疾钻到课桌下。教授与众学生大惑不解,面面相觑,以为我中了邪。一小时后,传来消息:多伦多附近发生地震。现在想来,当时师生们没有响应可能也与我英语发音不准有关——试想,假设我正在中国课堂酣畅淋漓地传道授业,一个喀麦隆或伊朗或越南留学生突然跳起来大喊“顶针”,我们也完全可能听不懂他喊的实际是“地震”。当然,我钻到桌子底下的肢体语言加拿大教授和学生仍不懂,就不是我的问题了。教授后来说,他50年代末从英国牛津迁来加拿大,从未经历过地震

 

世纪之交,北京的地震我也经历过几次。一次骑车返家,发现我们小区高层建筑下人头攒动,一问才知道刚刚地震,电梯里下来惊魂未定的人说就像坐在乱晃的吊桶里。另一次晚饭时感到楼板震动,抬头发现吊灯微晃,我急忙说:“地震”!但家人们只说了一声“哦”,又吃又喝,处变不惊前几年北京的确小震不断,人们已经麻痹。

 

2005年去日本访问,第一站是福冈,下飞机后从当地导游口中知道几小时前刚发生地震。路上发现某处马路有一些裂缝,问过导游确认是地震造成。在九州大学的实验室走廊里,震落的天窗玻璃碎片仍满地都是。可是我们所接触的日本人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一个人主动谈起刚发生的地震。看来这在日本的确是家常便饭。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半左右,我正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忽然感觉一阵轻微的眩晕,马上联想到地震,但又认为是自己血压不正常。过后,北京很多人都说这次与往常不一样,没感到震动,只感到眩晕

 

次日,还没有意识到灾害的严重性。之后不断传来的信息让我感到有必要电话问候一下四川的亲友。兄嫂一家在重庆无事,但嗔道:“你是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中最后一个问候的”。侄女在成都,座机手机均不通:“您拨打的电话号码不存在”。试一下短信竟通畅,马上收到回复:“昨晚在家睡的,一切安好”。然而,另一重庆铁哥们回短信竟称:“我认为重庆的震感与北京是一样的,不必担心” ,似乎对我的问候不太领情。

 

灾难面前,巴蜀人民仍不乏天生的豁达与幽默。外甥女婿在大邑的父母电话里说:“衣柜电视机都倒了,房子和人没倒”。同事的四川叔父地震时正在水田劳作,忽然天旋地转,以为是自己生病,但再一看,水田里一畦水在剧烈荡漾,几乎泼洒罄尽。那边像没事人一样问:“见过田里的水像洗脸盆的水一样泼出来吗?”西南交大一好友从灾区回我对联短信:“神州共震迎奥运,华夏抖擞反藏独”,横批“震撼20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